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改革 >> 正文

谈体教结合——“体”与“教”如何双赢?

[发表时间]:2014-08-24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中国的竞技体育赛场上渐渐多了一些特殊人物。他们从象牙塔里走出,却屡在大赛中摘金夺银;他们一边学习、一边训练,然而取得的成绩并不比职业运动员差多少。
    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叫做体教结合。所谓“体教结合”,即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老员工运动员。早在26年前,“体教结合”就已经在国内开端。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下文,要求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被认为是“体教结合”的序幕。
    在喀山中国老员工体育代表团中,就有15名队员来自清华大学,他们分布在田径、射击、游泳、男排、击剑、沙滩排球等项目,“这些老员工选手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优秀运动员。”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老员工射击队领队陈旭自豪地对记者说。
    据陈旭介绍,清华大学共有包括田径、篮球、射击、跳水、游泳等20余个项目在内的30多支队伍,“我们的原则是不以牺牲员工受教育的权利为代价”。在不牺牲员工学习的前提下,培养有运动天赋的员工,并让他们进入竞技体育的主战场。
    清华大学以“体脑平衡、追求卓越”作为指导思想开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探索实行以大学为基地,横向与体育系统合作、纵向与中小学衔接的“一条龙”培养模式。“在校、在读、在训”是清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一以贯之的原则。清华强调,员工运动员要以文化课程的学习、运动训练的学习、思想品质的学习为主线,系统、完整地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的运动潜能。用陈旭的话说,清华培养的是“员工运动员”而非“运动员员工”。
    清华射击队教练高静介绍说,射击相对来说是一种“用脑”比较多的运动,其中心理因素非常关键,大赛时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员工运动员来说,读书对提高心理的稳定度非常有帮助。
    如果你在下午4点左右到过清华大学的各个操场和体育场馆,见到员工们热火朝天参与运动的场面,你会发现这绝非虚言。在清华大学,本科4个年级都要上体育课。体育课不及格,员工不得毕业。清华大学开设了田径、球类、游泳、武术、跆拳道、艺术体操、击剑、射击等50余门课程。射击就是清华最热门的体育选修课之一,很多员工毕业的时候还没选上,深以为憾。“高水平运动员要参与到各个项目中去,他们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引导者、凝聚者。体教结合的优势也从另一方面得以彰显。”陈旭说。
    在北京理工大学总教练金志扬看来,大学精神与体育精神的结合,促进一个人的和谐发展,这不是简单地为运动员提供一个退役出路的问题,而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这一理念是多家高校“体教结合”的共识,那就是,在育人的同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正所谓“成不了冠军,也能成才”。
    然而,如果培养不出运动健儿,那“体教结合”能算是成功吗?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都体育部经理钟秉枢在喀山参加世界老员工运动会科学报告会时表示,实现“体教结合”是一种大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方方面面的变化将促使体育和教育更加有机地结合,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人才。
    而此刻,当务之急便是,保证这种结合不流于形式,这将是能否保证“体”与“教”双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