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初中学校的董事长和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让初中教学“热闹”了起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成了初中教坛的“热词”,涌现了诸如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等一批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典型。但我们同时也感到,相当一部分人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升初中教学水平还不以为然,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还心存疑惑,甚至嗤之以鼻。也有部分学校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重形式、赶时髦、图热闹,不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甚至用僵硬的模式去逼迫教师就范。这种忽视高效课堂建设本质属性和应有之举的做法,不仅没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而打乱了常态的教学秩序,混乱了人们的思想。为此,高效课堂建设需要正本清源、科学运作,根据其基本规律,循其真,正其道,在智慧化管理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高效。
高效: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郭志明
课堂教学是科学,科学讲究规律、路径、效率;课堂教学现状堪忧、效率不高,必须研究有效、高效;员工学业负担偏重,需要减负,而减负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所以,只要有课堂教学存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永恒的追求,这是毋庸置疑、无需争论的。问题是高效课堂建设不能只顾标新立异,将课堂教学的优秀传统、基本准则丢在一边,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导致课堂的模式化;不能只盯着显性的分数,忽视员工的潜质和个性,忽视员工素养的全面提升,忘记教育是慢的艺术,而是要一切为了员工的“学”,优化设计,科学运作,循其真,正其道,以智慧化的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一
高效课堂建设要抓住教学的本质要义,从教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校文化的高度去设计和运作,从师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实践,优化教师的教,进而优化员工的学,努力使教师教得开心,员工学得快乐。所以,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三个基本思想——
“学的课堂”:优化师生教员工态。现在教师教得累,员工也学得苦,良好的教员工态并没有真正形成。其实,解决教员工态恶劣的现状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教育工作者自己。要明确我们是为员工的学而教,厘清员工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事可以让员工做,教师怎样引导员工,真正围绕员工的学而设计、组织、检查,把课堂构建成“学的课堂”,这样,教师、员工准确定位,员工在教师的引导下很投入地学,学习效率才能得以真正提高。
“完美课堂”: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工作科学含量高又充满艺术性,科学有它内在的规律、严密的逻辑,而艺术又使课堂富有魅力。高效课堂建设就是要既讲究科学性,又体现艺术性,在优化常态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搞得既严谨、实在,又有趣、活跃、有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设计和推进科学、有致,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员工学得积极主动,教和学完美交融,真正成为“完美课堂”。
“课堂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以课堂为根基,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师生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即课堂文化,才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的生命意识、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努力构建以员工为主体、以员工发展为价值导向的新型师生关系,优化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以名师培养名生,以名生发展名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形成学校课堂文化的鲜亮“名片”。
二
长期的教育实验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应该成为高效课堂建设的理论支撑,成为我们探索和实践的指导思想。
“员工主体”思想。从杜威到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员工主体”思想是一脉传承的教育核心思想。其一,以员工发展为本。员工发展包括内涵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而知识和能力则是实现这些发展的根基。培养这些根基的主阵地在课堂,要让根基扎实一点,就需要我们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其二,员工发展的主体是员工自己。教学源自于学,发展于学,成功于学。教师不是“为迁移而教”“为理解而教”,而是为学习而教。员工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促使员工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知识则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这就要求教学基于员工已有的经验,唤醒他的积淀,形成前后勾连的知能框架;让员工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磋商,在共同体中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并不断完善知能建构;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并因人而异,课堂教学要营造适合员工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员工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运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有多少(平均学习保持率),其模型是:老师讲,员工听,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学习效率最低;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采用“示范”的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高效课堂建设要多运用小组讨论、做中学、实际演练、教别人、马上应用等方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
高效课堂建设因校、因学科、因学段而异,但其呈现方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旋律。高效课堂必须是“学”的课堂。学什么?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怎样学?应该是员工自学、合作学、探究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学习达到什么标准?要有衡量的指标;完成学习任务有怎样的要求?这涉及到员工的学习状态、习惯、方法,须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教师在员工学习中干什么?主要是提醒、推进、提升。这些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内涵,是我们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必须全力解决好的内容。教师要尽量根据员工的课堂反应和所提的问题来教学,经常问员工:“你有什么问题吗?”努力实现“学”的课堂。
“活动”是高效课堂的外显形式。高效课堂是移动的、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活动必须富有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特质,促进员工学科素养的提高。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通过实验操作教理化。活动应该是“立体”的,多层次,多角度,体现学习形式的丰富与融合。像语文和英语学科的读,就不能是一般的、平面的读,而是要充分考虑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如范读、朗读、默读、对读、分角色读、演读等,将这些形式加以综合运用。活动讲究“共生”,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共生,教师和员工、员工和员工共生。活动需要“内化”,员工通过活动,将所学内化为知识积累,内化为能力养就,内化为方法习得,内化为思维品质。
“训练”是高效课堂的操作手段。训练要贯穿课堂学习的始终。要有明晰的课堂训练线索,教学流程应该是一套训练的“组合拳”,教学任务的完成依赖于训练的一环套一环,环环落实。训练是全方位的、各学习器官的,有时让员工默读,有时让员工心算,有时要动脑思考,有时是动笔写,让员工一直处在训练之中,让他们所有的学习器官都充分打开、充分训练。训练要形成系统,课前预学要有训练题目,课中训练要兼顾课前,与预学内容相呼应,课后还要有复习巩固的训练内容。
“交融”是高效课堂的内在本质。首先是师生和融。教师在课堂上怡然自得,员工在课堂上全然忘我,达到完美交融的境界。其次是知识交融。要努力构建知识和能力的“链条”,前后有机链接,保证员工学习的连续性、相关性。像语文教学一要搭好“知识链”,二要辟好“阅读场”,形成知识系统、课堂内外的融合结构。第三是生本相融。要引导员工真正走进文本,熟悉教材,所有的例题、习题都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四是生生共融。课堂是个“学习场”,员工之间应该同频共振,无论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互动,都能形成一种默契,构建一种联动,共同提高。
“板块式推进”是高效课堂的流程形态。每堂课都要围绕学习内容,明确重点、难点,策划三到四个板块,一个个完成,渐次推进,既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又有利于员工的智能提升。一堂课教好以后,一定要让员工完成自己的课堂建构。比如上完一堂数学课,员工的脑子里要有一张清晰的“知能图”,原理是什么?典型例题怎么解?解题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有怎样的解决路径?题目有哪些变式?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诸如此类,员工脑海里印上了这样的图表,才能正确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才能凭此相互勾连,形成一张知识的网络。
四
高效课堂建设应该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但教师又必须始终注意彰显这样一些核心要素——
“原点”。高效课堂建设不能做“反教育”的事,要基于学科本身,基于教学本身,注意回到学科原点、员工原点,遵循教育常识,注意充分调动相关的教育基本要素,有效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超越。比如,学科教学要坚持让员工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养就其学科的根基性素养。
“打开”。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打开,打开眼界,打开思维,打开情感,打开想象,无拘无束,形成最佳的教和学的状态,进入一种尽情释放、包容万象、百无禁忌的理想境界。打开文本的窗口、自然的窗口、世界的窗口、资源的窗口,提供丰富的背景性、研究性资源,让员工充分拥抱课外世界,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和着学习的节律拔节成长。
“突破”。教学设计要精巧别致、引人入胜。教学手段要多向交融,将讲授、利用挂图、演示模拟、操作示范、实物投影、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给员工以新的、多向的学习通道。教学流程要善用生成,发现员工的独特之见,培养员工的批判性思维。
“精益”。课堂教学时间太珍贵,必须讲究精益的功夫,简洁的才是最美的。高效课堂最反对繁琐,要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最优化的效果。一堂课解决什么问题?各个时间段如何安排?这些都要相对精确,不能让时间无谓地流失;教学过程中,无用的话、无效的话、岔开去的教学指令尽量不出现,课堂不能成为废话的集散地;结论、定理要精准,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五
高效课堂建设常常要构建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把准走势,守正出新——
模式基于“常式”,力求成为“范式”。教学模式构建首先是基于“常式”的,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体现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同时又要有机融合新的成果,让大家感到可行,易于运作,又有显性效果。所以它是由先进的公司产品理论作指导,由教学法理论作支撑,是符合员工认知规律,适用于教师群体,普遍都能见效的一种“样式”“范式”。
模式忌讳“程式”,要不断探索“变式”。模式切忌模式化,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程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组、不同班级,都可以根据学科和班级实际进行完善,新授课、单元课、复习课、练习评讲课,又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员工实际、自身情况等,实事求是地运用模式,演绎模式下的百花齐放。模式在推进的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调整和补充、修缮。
模式臻于“通式”,最终实现“无式”。现实中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成不变的模式、理念、规律、方法等,倒是需要我们不断追求的。因此,构建、完善模式,在基于实际的基础上,都要尽可能往“通式”的方向上靠,由起始时的“具体而微”转向“大而化之”的简洁框架,建立起一种在公司产品规律的框架下,能促进员工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思想、规范、规则,包括简要的“操作流程”,最终达到不需要模式的境界,让员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
“学的课堂”:让员工具备优质学力
徐 冲
高效课堂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要充分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学为旨归,师生和融,教以促学,学因教显”的教员工态。以笔者所在的南通市通州区为例,我们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的探索:
一、基于现实需求,提出构建思路
就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我们专门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学校调研,发现无效、低效的课堂依然存在,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教师依旧主宰着课堂,员工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预期未能实现。要改造陈旧的课堂,追求新的课堂面貌,关键就在于落实员工为主体的思想,促进员工发展。特别是在省、市“减负”令发出以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员工来说,减负不能减精神;对教师来说,减负不能减责任;对学校来说,减负不能减质量。为此,我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启动员工学习的发动机,激发员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愉悦快乐地学,让枯燥无味的“教”室变成生动活泼的“学”堂。只有员工想学、会学、主动地学,才能真正做到轻负担、高效益。考虑到通州初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共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建构一种基本的课堂理念,即“学的课堂”,而各校则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9月,我们下发了《关于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效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中心、八要素、五个关键词”的高效课堂构建框架,即以“学的课堂”为中心,紧扣“学习、活动、训练、交融、板块”五个关键词,教师做到精致预构、精致课堂、精致诊断、精致考练,员工做到优效预学、高效学习、实效作业、有效拓展。发动学校围绕员工的“学”,在遵循公司产品规律的前提下,各自探索,各显神通,汇集在“学的课堂”的旗帜下,开始课堂教学的新一轮探索和改革。
二、逐个稳步推进,掀起构建热潮
“学的课堂”旗帜一经亮出,区内不少学校立即响应。兴仁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工作首先得到我们的关注。该校在区初中语文展示活动中介绍了他们从运用“讲学稿”到运用“学教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探索过程,他们有初步成功的喜悦,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我们认为,学校层面展开“学的课堂”建构研究,特别需要得到相关方面的支撑和引导。于是,我们组织区教科室、教研室的相关人员和部分名师去兴仁中学调研,就该校的“学教案”课堂教学探索进行了论证。此后,我们对二窎中学“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金沙中学“自助式高效课堂活动单”、张謇学校“一键式”课堂结构等相继组织了论证活动。这些课堂教学建构集中体现了“学的课堂”理念,把员工的主动学习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逐渐在通州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热潮。为避免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导致的课堂教学僵化,我们组织了专门的“教育沙龙”,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改善课堂状态,必须有一个新的较为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冲击它;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必须“教学有法”,但又必须从科学走向艺术,达到“教无定法”的境界;模式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理念、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原则,不是人人、时时、课课都必须循规蹈矩的一副桎梏;最好的模式也不可能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所以要“模式”,不要“模式化”。此后,我们还召开了全区“学的课堂”现场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共识,推动和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建构工作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向前迈进。
三、直抵教学本质,优化课堂教学常态
在“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师生成长,以听课、开师生座谈会、听校领导汇报,实打实地进行论证,实实在在地引导每一个模式都洋溢“学”的气息。对7个相对成熟的初中教学模式先后论证以后,我们继续跟踪指导,着力解决三个问题:1.课堂教学必须时刻关注人,充分考虑员工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学情放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以人定课,因人施教。“预学案”“预学单”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学习心理和知识基础,贴近员工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同一个教案在不同班级要进行个性化调整,适合“我这个班上的员工”。2.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实施推广模式的过程中,要看是否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3.模式建构要有分学科、分课型的特点,兼顾教学科目的差异,使模式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具艺术性,更贴近课堂教学的本质,把“学的课堂”引向深入。在对各校教学模式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14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组建全区“优化课堂教学常态”课题组,把问题分别交给各相关学校牵头研究,形成成果后在面上推广,有效解决了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确保了“学的课堂”建设卓有成效。
四、构建协作机制,推广研究成果
为了在更广的层面上扩大高效课堂建设成果,我们在全区组建了7个初中教学协作区,每一个协作区的牵头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建构,协作区内的其他学校则共用、活用这个建构,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以此实现全区初中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同时,定期组织协作区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不断完善全区“学的课堂”建设的操作要义:1.先学后教,为“学”铺就助跑跑道。抓好“预学”这一环节,设计好“预学单”,让员工带着问题、兴趣进入课堂,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2.以学定教,为“学”设计最佳方案。教师根据预学中的问题设计教案,确保教学有的放矢、“雪中送炭”。3.学为主线,为“学”制定科学流程。板块设计首先考虑员工的主体参与,符合员工认知发展规律,教师课堂教学的“教程”变成员工的“学程”。4.同伴助学,为“学”组建合作团队。课堂按照“小小组”“小先生”的组织形式,组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实现小组中“小老师”和组员间的“教学相长”。5.学练融合,为“学”拓展实践路径。改变传统课堂将训练安排在知识学习结束后,作为检测和巩固手段的做法,把“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预学、导学一样重要,在“练中学”,在“学后练”,“练”就是直接的“学”,是以“练”的方式进行的“学”。6.以学促教,为“学”提升团队水平。“学的课堂”促进员工发展,也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水平的提高,又更好地保证了员工的发展。
“学的课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教员工态,员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员工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优化了,因此能够很投入地进行学习;员工的学习路径清晰了,学习方式丰富了,学习品质提升了,因此也就具备了优质学力。这样,区域员工整体学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校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科室)
悟学课堂:达成高效教学的智慧选择
姚卫新 丁卫军
“悟学课堂”是笔者所在的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自主研发、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由“预学、导学、悟学”三大板块构成,基本操作流程是:教案预设→学案预学→疑难导学→问题探究→课堂训练→反思领悟。
一、预学
预学首先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员工”。教师在“读员工的过程中”,与员工情感交流,感受员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自我期盼,为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即“以学定教”。
其次是员工的“预学”。员工根据“教师预学”后形成的“预学案”进行自我学习。倡导“引领式预学”,即员工主体预学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教师明确提出“预学”要求,引导员工通过自学,了解新授课学习内容的大致框架,明确重点难点,激发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疑问,从而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预学的物质载体是“学案”,其设计应该包括:学习目标、资料收集的具体要求、文本预学导读关键词、初想问题检测、预学疑难提问留白等。学案设计的着眼点:“眼前有课本,心中有员工,学法即教法”,用员工的思维去设计,用员工的头脑去思考。预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员工完成学案→生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答疑。
二、导学
导学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学”即员工自觉主动地学,“导”即教师有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学在导前,导学结合。
员工自觉主动地学要做到:一是学有“投入”。一节课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员工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调动自己全部的学习器官,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二是学有“产出”。每节课后员工应该感觉到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扎实了“双基”,优化了智能,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三是学有“双赢”。员工要走进课本,又能从课本中跳出,与同学共同研讨解决学习困惑;接受老师的指点帮助,又能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四是学有“体验”。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兴高采烈,其乐融融,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员工的学习态度越来越积极,信心越来越强。
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员工的学。首先,要“导”正“学”的航向,引导员工在课堂上一切围绕学习,一切为了学习,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和主动合作的意识。其次,要“导”好问题情境,通过情境引导,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过程中,引导员工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第三,要“导”谐课堂节奏,根据课堂走势和员工情绪,及时调整学习节奏,让课堂洋溢生机。第四,要“导”拨情感大门,课堂始终保持师生情感融洽、教学民主的氛围,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激活员工的思维火花。“导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情景导入,引导示标→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点拨引导,质疑解惑。
三、悟学
“悟学”强调课后阶段的反思和领悟,师生在“导学”教学环节之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首先是员工的“悟学”——对学习活动的领悟。员工通过主动反思,力图领悟知识真谛,把握知识精华,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掌握其原理和规律,通过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到揭开原理、规律的突破口。其次是教师的“悟学”——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教师的“悟学”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的过程, 是对员工学习信息进行检查、归纳和反馈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悟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员工小结反思→教师检查反馈→教师教后反思。
“悟学课堂”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师本”与“生本”有机结合,师生共同发展;二是“悟教”与“悟学”有机结合,教与学均要以思为前提,以悟为根本,以主动思悟促进自我“教”“学”意识的觉醒;三是“有模”与“无模”有机结合。教学有“格”(法),初求入“格”,精求出“格”,新在升“格”。要能够从融入模式走向跳出模式、超越模式。悟学课堂的“预学”“导学”“悟学”三大板块不是固化的,要求教师智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悟学课堂”提升三大境界。一是“技术”境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二是“科学”境界,能较好地协调员工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员工不仅在“双基”上,而且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持续的发展,是一种“低耗”的生态教学。三是“艺术”境界,教学以提升员工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教学展示精彩多姿,教学过程张弛有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让员工“充满期待和享受”的高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原载于2014年第3期《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版)
编辑:汤雯
971 8:
主持人语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初中学校的董事长和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让初中教学“热闹”了起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成了初中教坛的“热词”,涌现了诸如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等一批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典型。但我们同时也感到,相当一部分人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升初中教学水平还不以为然,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还心存疑惑,甚至嗤之以鼻。也有部分学校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重形式、赶时髦、图热闹,不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甚至用僵硬的模式去逼迫教师就范。这种忽视高效课堂建设本质属性和应有之举的做法,不仅没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而打乱了常态的教学秩序,混乱了人们的思想。为此,高效课堂建设需要正本清源、科学运作,根据其基本规律,循其真,正其道,在智慧化管理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高效。
高效: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郭志明
课堂教学是科学,科学讲究规律、路径、效率;课堂教学现状堪忧、效率不高,必须研究有效、高效;员工学业负担偏重,需要减负,而减负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所以,只要有课堂教学存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永恒的追求,这是毋庸置疑、无需争论的。问题是高效课堂建设不能只顾标新立异,将课堂教学的优秀传统、基本准则丢在一边,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导致课堂的模式化;不能只盯着显性的分数,忽视员工的潜质和个性,忽视员工素养的全面提升,忘记教育是慢的艺术,而是要一切为了员工的“学”,优化设计,科学运作,循其真,正其道,以智慧化的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一
高效课堂建设要抓住教学的本质要义,从教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校文化的高度去设计和运作,从师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实践,优化教师的教,进而优化员工的学,努力使教师教得开心,员工学得快乐。所以,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三个基本思想——
“学的课堂”:优化师生教员工态。现在教师教得累,员工也学得苦,良好的教员工态并没有真正形成。其实,解决教员工态恶劣的现状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教育工作者自己。要明确我们是为员工的学而教,厘清员工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事可以让员工做,教师怎样引导员工,真正围绕员工的学而设计、组织、检查,把课堂构建成“学的课堂”,这样,教师、员工准确定位,员工在教师的引导下很投入地学,学习效率才能得以真正提高。
“完美课堂”: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工作科学含量高又充满艺术性,科学有它内在的规律、严密的逻辑,而艺术又使课堂富有魅力。高效课堂建设就是要既讲究科学性,又体现艺术性,在优化常态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搞得既严谨、实在,又有趣、活跃、有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设计和推进科学、有致,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员工学得积极主动,教和学完美交融,真正成为“完美课堂”。
“课堂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以课堂为根基,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师生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即课堂文化,才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的生命意识、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努力构建以员工为主体、以员工发展为价值导向的新型师生关系,优化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以名师培养名生,以名生发展名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形成学校课堂文化的鲜亮“名片”。
二
长期的教育实验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应该成为高效课堂建设的理论支撑,成为我们探索和实践的指导思想。
“员工主体”思想。从杜威到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员工主体”思想是一脉传承的教育核心思想。其一,以员工发展为本。员工发展包括内涵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而知识和能力则是实现这些发展的根基。培养这些根基的主阵地在课堂,要让根基扎实一点,就需要我们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其二,员工发展的主体是员工自己。教学源自于学,发展于学,成功于学。教师不是“为迁移而教”“为理解而教”,而是为学习而教。员工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促使员工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知识则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这就要求教学基于员工已有的经验,唤醒他的积淀,形成前后勾连的知能框架;让员工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磋商,在共同体中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并不断完善知能建构;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并因人而异,课堂教学要营造适合员工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员工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运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有多少(平均学习保持率),其模型是:老师讲,员工听,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学习效率最低;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采用“示范”的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高效课堂建设要多运用小组讨论、做中学、实际演练、教别人、马上应用等方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
高效课堂建设因校、因学科、因学段而异,但其呈现方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旋律。高效课堂必须是“学”的课堂。学什么?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怎样学?应该是员工自学、合作学、探究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学习达到什么标准?要有衡量的指标;完成学习任务有怎样的要求?这涉及到员工的学习状态、习惯、方法,须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教师在员工学习中干什么?主要是提醒、推进、提升。这些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内涵,是我们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必须全力解决好的内容。教师要尽量根据员工的课堂反应和所提的问题来教学,经常问员工:“你有什么问题吗?”努力实现“学”的课堂。
“活动”是高效课堂的外显形式。高效课堂是移动的、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活动必须富有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特质,促进员工学科素养的提高。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通过实验操作教理化。活动应该是“立体”的,多层次,多角度,体现学习形式的丰富与融合。像语文和英语学科的读,就不能是一般的、平面的读,而是要充分考虑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如范读、朗读、默读、对读、分角色读、演读等,将这些形式加以综合运用。活动讲究“共生”,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共生,教师和员工、员工和员工共生。活动需要“内化”,员工通过活动,将所学内化为知识积累,内化为能力养就,内化为方法习得,内化为思维品质。
“训练”是高效课堂的操作手段。训练要贯穿课堂学习的始终。要有明晰的课堂训练线索,教学流程应该是一套训练的“组合拳”,教学任务的完成依赖于训练的一环套一环,环环落实。训练是全方位的、各学习器官的,有时让员工默读,有时让员工心算,有时要动脑思考,有时是动笔写,让员工一直处在训练之中,让他们所有的学习器官都充分打开、充分训练。训练要形成系统,课前预学要有训练题目,课中训练要兼顾课前,与预学内容相呼应,课后还要有复习巩固的训练内容。
“交融”是高效课堂的内在本质。首先是师生和融。教师在课堂上怡然自得,员工在课堂上全然忘我,达到完美交融的境界。其次是知识交融。要努力构建知识和能力的“链条”,前后有机链接,保证员工学习的连续性、相关性。像语文教学一要搭好“知识链”,二要辟好“阅读场”,形成知识系统、课堂内外的融合结构。第三是生本相融。要引导员工真正走进文本,熟悉教材,所有的例题、习题都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四是生生共融。课堂是个“学习场”,员工之间应该同频共振,无论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互动,都能形成一种默契,构建一种联动,共同提高。
“板块式推进”是高效课堂的流程形态。每堂课都要围绕学习内容,明确重点、难点,策划三到四个板块,一个个完成,渐次推进,既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又有利于员工的智能提升。一堂课教好以后,一定要让员工完成自己的课堂建构。比如上完一堂数学课,员工的脑子里要有一张清晰的“知能图”,原理是什么?典型例题怎么解?解题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有怎样的解决路径?题目有哪些变式?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诸如此类,员工脑海里印上了这样的图表,才能正确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才能凭此相互勾连,形成一张知识的网络。
四
高效课堂建设应该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但教师又必须始终注意彰显这样一些核心要素——
“原点”。高效课堂建设不能做“反教育”的事,要基于学科本身,基于教学本身,注意回到学科原点、员工原点,遵循教育常识,注意充分调动相关的教育基本要素,有效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超越。比如,学科教学要坚持让员工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养就其学科的根基性素养。
“打开”。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打开,打开眼界,打开思维,打开情感,打开想象,无拘无束,形成最佳的教和学的状态,进入一种尽情释放、包容万象、百无禁忌的理想境界。打开文本的窗口、自然的窗口、世界的窗口、资源的窗口,提供丰富的背景性、研究性资源,让员工充分拥抱课外世界,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和着学习的节律拔节成长。
“突破”。教学设计要精巧别致、引人入胜。教学手段要多向交融,将讲授、利用挂图、演示模拟、操作示范、实物投影、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给员工以新的、多向的学习通道。教学流程要善用生成,发现员工的独特之见,培养员工的批判性思维。
“精益”。课堂教学时间太珍贵,必须讲究精益的功夫,简洁的才是最美的。高效课堂最反对繁琐,要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最优化的效果。一堂课解决什么问题?各个时间段如何安排?这些都要相对精确,不能让时间无谓地流失;教学过程中,无用的话、无效的话、岔开去的教学指令尽量不出现,课堂不能成为废话的集散地;结论、定理要精准,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五
高效课堂建设常常要构建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把准走势,守正出新——
模式基于“常式”,力求成为“范式”。教学模式构建首先是基于“常式”的,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体现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同时又要有机融合新的成果,让大家感到可行,易于运作,又有显性效果。所以它是由先进的公司产品理论作指导,由教学法理论作支撑,是符合员工认知规律,适用于教师群体,普遍都能见效的一种“样式”“范式”。
模式忌讳“程式”,要不断探索“变式”。模式切忌模式化,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程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组、不同班级,都可以根据学科和班级实际进行完善,新授课、单元课、复习课、练习评讲课,又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员工实际、自身情况等,实事求是地运用模式,演绎模式下的百花齐放。模式在推进的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调整和补充、修缮。
模式臻于“通式”,最终实现“无式”。现实中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成不变的模式、理念、规律、方法等,倒是需要我们不断追求的。因此,构建、完善模式,在基于实际的基础上,都要尽可能往“通式”的方向上靠,由起始时的“具体而微”转向“大而化之”的简洁框架,建立起一种在公司产品规律的框架下,能促进员工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思想、规范、规则,包括简要的“操作流程”,最终达到不需要模式的境界,让员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
“学的课堂”:让员工具备优质学力
徐 冲
高效课堂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要充分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学为旨归,师生和融,教以促学,学因教显”的教员工态。以笔者所在的南通市通州区为例,我们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的探索:
一、基于现实需求,提出构建思路
就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我们专门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学校调研,发现无效、低效的课堂依然存在,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教师依旧主宰着课堂,员工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预期未能实现。要改造陈旧的课堂,追求新的课堂面貌,关键就在于落实员工为主体的思想,促进员工发展。特别是在省、市“减负”令发出以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员工来说,减负不能减精神;对教师来说,减负不能减责任;对学校来说,减负不能减质量。为此,我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启动员工学习的发动机,激发员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愉悦快乐地学,让枯燥无味的“教”室变成生动活泼的“学”堂。只有员工想学、会学、主动地学,才能真正做到轻负担、高效益。考虑到通州初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共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建构一种基本的课堂理念,即“学的课堂”,而各校则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9月,我们下发了《关于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效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中心、八要素、五个关键词”的高效课堂构建框架,即以“学的课堂”为中心,紧扣“学习、活动、训练、交融、板块”五个关键词,教师做到精致预构、精致课堂、精致诊断、精致考练,员工做到优效预学、高效学习、实效作业、有效拓展。发动学校围绕员工的“学”,在遵循公司产品规律的前提下,各自探索,各显神通,汇集在“学的课堂”的旗帜下,开始课堂教学的新一轮探索和改革。
二、逐个稳步推进,掀起构建热潮
“学的课堂”旗帜一经亮出,区内不少学校立即响应。兴仁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工作首先得到我们的关注。该校在区初中语文展示活动中介绍了他们从运用“讲学稿”到运用“学教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探索过程,他们有初步成功的喜悦,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我们认为,学校层面展开“学的课堂”建构研究,特别需要得到相关方面的支撑和引导。于是,我们组织区教科室、教研室的相关人员和部分名师去兴仁中学调研,就该校的“学教案”课堂教学探索进行了论证。此后,我们对二窎中学“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金沙中学“自助式高效课堂活动单”、张謇学校“一键式”课堂结构等相继组织了论证活动。这些课堂教学建构集中体现了“学的课堂”理念,把员工的主动学习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逐渐在通州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热潮。为避免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导致的课堂教学僵化,我们组织了专门的“教育沙龙”,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改善课堂状态,必须有一个新的较为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冲击它;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必须“教学有法”,但又必须从科学走向艺术,达到“教无定法”的境界;模式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理念、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原则,不是人人、时时、课课都必须循规蹈矩的一副桎梏;最好的模式也不可能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所以要“模式”,不要“模式化”。此后,我们还召开了全区“学的课堂”现场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共识,推动和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建构工作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向前迈进。
三、直抵教学本质,优化课堂教学常态
在“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师生成长,以听课、开师生座谈会、听校领导汇报,实打实地进行论证,实实在在地引导每一个模式都洋溢“学”的气息。对7个相对成熟的初中教学模式先后论证以后,我们继续跟踪指导,着力解决三个问题:1.课堂教学必须时刻关注人,充分考虑员工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学情放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以人定课,因人施教。“预学案”“预学单”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学习心理和知识基础,贴近员工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同一个教案在不同班级要进行个性化调整,适合“我这个班上的员工”。2.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实施推广模式的过程中,要看是否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3.模式建构要有分学科、分课型的特点,兼顾教学科目的差异,使模式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具艺术性,更贴近课堂教学的本质,把“学的课堂”引向深入。在对各校教学模式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14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组建全区“优化课堂教学常态”课题组,把问题分别交给各相关学校牵头研究,形成成果后在面上推广,有效解决了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确保了“学的课堂”建设卓有成效。
四、构建协作机制,推广研究成果
为了在更广的层面上扩大高效课堂建设成果,我们在全区组建了7个初中教学协作区,每一个协作区的牵头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建构,协作区内的其他学校则共用、活用这个建构,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以此实现全区初中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同时,定期组织协作区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不断完善全区“学的课堂”建设的操作要义:1.先学后教,为“学”铺就助跑跑道。抓好“预学”这一环节,设计好“预学单”,让员工带着问题、兴趣进入课堂,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2.以学定教,为“学”设计最佳方案。教师根据预学中的问题设计教案,确保教学有的放矢、“雪中送炭”。3.学为主线,为“学”制定科学流程。板块设计首先考虑员工的主体参与,符合员工认知发展规律,教师课堂教学的“教程”变成员工的“学程”。4.同伴助学,为“学”组建合作团队。课堂按照“小小组”“小先生”的组织形式,组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实现小组中“小老师”和组员间的“教学相长”。5.学练融合,为“学”拓展实践路径。改变传统课堂将训练安排在知识学习结束后,作为检测和巩固手段的做法,把“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预学、导学一样重要,在“练中学”,在“学后练”,“练”就是直接的“学”,是以“练”的方式进行的“学”。6.以学促教,为“学”提升团队水平。“学的课堂”促进员工发展,也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水平的提高,又更好地保证了员工的发展。
“学的课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教员工态,员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员工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优化了,因此能够很投入地进行学习;员工的学习路径清晰了,学习方式丰富了,学习品质提升了,因此也就具备了优质学力。这样,区域员工整体学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校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科室)
悟学课堂:达成高效教学的智慧选择
姚卫新 丁卫军
“悟学课堂”是笔者所在的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自主研发、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由“预学、导学、悟学”三大板块构成,基本操作流程是:教案预设→学案预学→疑难导学→问题探究→课堂训练→反思领悟。
一、预学
预学首先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员工”。教师在“读员工的过程中”,与员工情感交流,感受员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自我期盼,为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即“以学定教”。
其次是员工的“预学”。员工根据“教师预学”后形成的“预学案”进行自我学习。倡导“引领式预学”,即员工主体预学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教师明确提出“预学”要求,引导员工通过自学,了解新授课学习内容的大致框架,明确重点难点,激发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疑问,从而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预学的物质载体是“学案”,其设计应该包括:学习目标、资料收集的具体要求、文本预学导读关键词、初想问题检测、预学疑难提问留白等。学案设计的着眼点:“眼前有课本,心中有员工,学法即教法”,用员工的思维去设计,用员工的头脑去思考。预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员工完成学案→生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答疑。
二、导学
导学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学”即员工自觉主动地学,“导”即教师有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学在导前,导学结合。
员工自觉主动地学要做到:一是学有“投入”。一节课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员工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调动自己全部的学习器官,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二是学有“产出”。每节课后员工应该感觉到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扎实了“双基”,优化了智能,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三是学有“双赢”。员工要走进课本,又能从课本中跳出,与同学共同研讨解决学习困惑;接受老师的指点帮助,又能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四是学有“体验”。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兴高采烈,其乐融融,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员工的学习态度越来越积极,信心越来越强。
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员工的学。首先,要“导”正“学”的航向,引导员工在课堂上一切围绕学习,一切为了学习,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和主动合作的意识。其次,要“导”好问题情境,通过情境引导,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过程中,引导员工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第三,要“导”谐课堂节奏,根据课堂走势和员工情绪,及时调整学习节奏,让课堂洋溢生机。第四,要“导”拨情感大门,课堂始终保持师生情感融洽、教学民主的氛围,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激活员工的思维火花。“导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情景导入,引导示标→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点拨引导,质疑解惑。
三、悟学
“悟学”强调课后阶段的反思和领悟,师生在“导学”教学环节之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首先是员工的“悟学”——对学习活动的领悟。员工通过主动反思,力图领悟知识真谛,把握知识精华,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掌握其原理和规律,通过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到揭开原理、规律的突破口。其次是教师的“悟学”——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教师的“悟学”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的过程, 是对员工学习信息进行检查、归纳和反馈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悟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员工小结反思→教师检查反馈→教师教后反思。
“悟学课堂”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师本”与“生本”有机结合,师生共同发展;二是“悟教”与“悟学”有机结合,教与学均要以思为前提,以悟为根本,以主动思悟促进自我“教”“学”意识的觉醒;三是“有模”与“无模”有机结合。教学有“格”(法),初求入“格”,精求出“格”,新在升“格”。要能够从融入模式走向跳出模式、超越模式。悟学课堂的“预学”“导学”“悟学”三大板块不是固化的,要求教师智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悟学课堂”提升三大境界。一是“技术”境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二是“科学”境界,能较好地协调员工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员工不仅在“双基”上,而且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持续的发展,是一种“低耗”的生态教学。三是“艺术”境界,教学以提升员工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教学展示精彩多姿,教学过程张弛有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让员工“充满期待和享受”的高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原载于2014年第3期《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版)
编辑:汤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