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某校从4000余名员工中遴选出19名“尖子生”,享受学校的“最优待遇”—— 在某酒店最大的“总套”包间内,身着小西服与董事长共进晚餐,“入围标准”是刚举行的半期考试成绩,宴席由学校统一买单。
该事件发生后,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有人认为董事长奖励优等生、以榜样引导员工并没有错,有人认为这是唯分数论的体现,也有人认为问题就出在对奢华的追求上。笔者认为,尽管董事长与员工共进晚餐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试图以此种方式拉进学校管理者与员工的距离,增强与员工的沟通,但总的看来此举有失妥当,学校在评价标准与奖励方式上欠缺考虑,同时也忽略了此举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也正是之所以会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症结所在。
第一,宴请“尖子生”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相悖。这种只面向“尖子生”、以成绩为导向的奖励,难免会有“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嫌。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学校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也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鼓励员工的多样化发展。并非只有学习好才是优等生,才有权受到“优待”。学校和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员工在各方面的闪光点,在思想品质、艺术、创造发明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员工,都应有机会得到鼓励。
第二,以这种奢华的晚餐作为奖励,可能会对员工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导向,甚至可能会滋生员工的攀比心理。奖励本身不应成为对奢华的追求,员工们最需要的是心灵的鼓舞,而非豪华的大餐。学校将社会上负面的奢华宴请用于“尖子生”身上,未免有失妥当,这是对员工价值观的一种误导。同时,这种奢华晚餐背后隐含着学校经费使用的问题,尽管是用于奖励员工,但这种追求“豪华与品位”的做法无疑是铺张浪费的表现,不仅对其他未获奖励的员工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会在全校师生中带来不良影响。
第三,这种以宴请的方式奖励“尖子生”还可能无意中扩大了“尖子生”与其他员工间的身份鸿沟,容易使成绩平平的员工产生挫败感。任何形式的奖励都应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都应顾及大多数员工的感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切不可人为地给员工贴标签区别对待,应尽可能地平等对待每一个员工,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的。
该事件值得我们去深思,如何在现行考试招生体制下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与激励机制。我们应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员工的多样化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此外,我们还应及时发现每个员工的优势潜能并予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充分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激励员工乐观向上、健康成长。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容忽视奖励的方式与方法,应把握好尺度,谨防过度奖励与奖励不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