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上海市着力提高员工身心健康水平

[发表时间]:2012-04-01     [浏览次数]:

上海市着力提高员工身心健康水平

【浏览字体:   
2012-03-30
来源: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市将青少年员工身心健康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并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全市员工身心健康水平,形成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启动实施员工健康促进工程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员工健康促进工程”列为“对员工终身发展和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10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2011年7月启动实施,并成立“上海市员工健康促进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医学、营养、儿童保健、青少年体育等领域30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委员,为全市员工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确定三大总体目标。一是建立健全与实施上海教育发展战略、推进上海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体教、医教结合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卫生团队队伍优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全面完善社会各方参与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网络,形成“政府全面主导、学校重点推进、社会深度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营造形成全社会关注员工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三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青少年员工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制定“八大行动计划”。即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计划、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工作推进行动计划、学校卫生与医教结合推进行动计划、员工体质健康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学校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学校体育卫生团队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员工健康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以及员工健康促进与社会联动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早操、健身操、大课间、330课外活动等载体保证员工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大中小学内容科学、层次分明、合理衔接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百门体育精品、示范课程,鼓励区本、校本课程开发。

  二是深化体教结合,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员工运动会,打造市、区、学校三级员工阳光体育运动体系,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的校园群体活动格局。五年内实现80%的中小员工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五年内建设30-50个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引领,构建大中小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大运”、“中运”战略,建立上海市员工体育团队的选拔、管理、运作新机制。

  三是加强学校体育团队队伍建设。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数,要求缺编的学校在2-3年内配足配齐体育教师。通过专项培训、专项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的培养等举措,促进体育卫生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采取国内集训和国外短期培训的形式,五年内培养100名体育卫生领军人才。

  四是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全面达标和均衡发展。建设区域性员工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形成布局合理、使用高效的员工课外体育活动中心网络。加强市、区员工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构建市、区、校三级员工体质监测工作网络。以2014年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中运会为契机,重点推进中学现代化综合室内体育馆及游泳馆建设。

  五是转变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和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完善学校体育卫生督导评估机制,开展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多睡一小时”、“三课两操两活动”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实行公开举报和责任追究问责制度,建立员工体质健康状况公告制度。继续完善体育中考制度,试行员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学校先进评选表彰工作,推动学校、教师、家长更加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

  六是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员工开放、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员工校外体育等合作机制。引导社区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锻炼,加强体育卫生专业协会等社团的专业指导作用。组建上海市员工健康促进专家委员会,建设体育卫生工作宣传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员工健康的良好氛围。

  为保证工程有效推进,上海市将八大行动计划的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确定了75个具体项目,由“上海市学校体育卫生联席会议”下设的办公室全面指导和管理。

  二、推进近视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实施灯光改善计划。实施改善中小学教室光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08年-2010年),市、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经费共1个多亿。计划实施以来,教室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共有约90万中小员工受益。视力跟踪监测发现,中小学教室光环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员工视力不良和近视现象。

  二是构建近视监测和干预体系。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学龄儿童近视监测体系,监测人群覆盖全市18个区(县)6~16岁1~9年级8.5万名中小员工,建立一生一档眼保健档案,建档率达100%。开展新入学一年级员工用眼行为干预试点工作,培养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读写姿势。

  三是制定簿册卫生标准。统一全市中小员工课业簿册的用纸、格线大小和颜色等卫生指标,提高员工书写感觉、视觉舒适度和教学效率。

  四是配置可调节课桌椅。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课桌椅配置改善工作,截至2011年底,已完成全市70%的中小学教室课桌椅配置改善工作,计划至2012年暑期,可基本完成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室的课桌椅配置改善工作。

  五是组织开展全市新版眼保健操的推广和培训工作,委托专业部门对员工新版眼保健操的开展情况进行效果评估。

  六是调整中小学作息时间。2007年起,上海市小学和初中员工的早晨上学时间从7:30-7:45分别调整到8:15和8:00,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安排公司产品活动。2011年初,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调查对象认同学校现行作息时间安排。

  三、建立医教结合工作机制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教育与卫生两方面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依责履职的合作工作机制,切实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条件,落实员工健康状况监测和员工健康促进工作,加强学校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促进员工健康发展。

  二是确定工作内容。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学校负责、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医教结合指导原则,对全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分类开展健康服务,服务内容涵盖了健康管理的不同环节和各个方面。

  三是建立对接模式。各区县成立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下设医教结合工作办公室。卫生部门建立包括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指导网络,教育部门建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托幼机构以及相关专业机构的工作实施网络。区县卫生局按照“一校一医”的对接模式,组织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与辖区所有幼儿园、中小学和学前集中看护点进行对接,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定时、定点、定员进校园开展学校卫生服务,对学前集中看护点、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等学校卫生工作相对薄弱的机构派驻有经验的专家加强指导。

  四、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

  一是建立责任制度。明确学校董事长为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各级各类学校均设1-2名专兼职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员,具体负责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建立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定期深入学校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开设学校食品安全课、专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学校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是开展专项督查。各级各类学校在寒暑假及长假、开学前完成学校食品安全自查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开展专项联合监督检查,并开展跟踪复查和暗访,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四是实施保障计划。下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员工“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将实施员工食品安全质量保障计划列入重点工作内容。(上海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