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体育文化谈(11)——体育文化需要包容

[发表时间]:2012-05-21     [浏览次数]:
  马国力,曾任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主任,作为资深体育电视人参与报道了从洛杉矶到雅典的全部六届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前,马国力应国际奥委会之邀担任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圆满完成了向全世界传播北京奥运会电视信号的重任。奥运结束后,马国力开始担任盈方中国的首席执行官及总裁,负责运营CBA等中国职业体育联赛的商业推广等工作。近日,相关媒体记者走进马国力在盈方传媒的办公室,听他谈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问:您怎么看“体育文化”这个概念?
        答:体育文化是具体的,是一种具象。我们有时会把具体的事情理论化和复杂化,体育是一个大文化范围,但我认为所有的体育文化都可以具象到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比如联赛中出现的“京骂”,其实就是中国球迷“没文化”。你说这事大吗?不大。但十几年过去了还是这样,“京骂”已从足球蔓延到篮球联赛。体育文化在很多的实际操作中都是具象到球迷、球员、教练等人的身上,他们的表现就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表现。
        又比如,二三十年前我们的奥运冠军接受采访时,都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感谢领导和教练”,那是一种真情流露;现在说“感谢父母、感谢爱人”,也是真情流露,这种变化并不是说现在的运动员不爱国了,而是现在的体育文化氛围变成一种更容易沟通,更轻松聊天的氛围。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变化,应该更“包容”。其实体育文化大到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是一种全民激励和感动,但它的这种大可能是由最细节最微小的东西来表现的,比如通过一个运动员的言行、眼泪,或者一个记者的一段采访来展现。

 

        问:电视是传播体育文化最大的载体之一,您做了20多年的体育电视人,您印象中深刻的体育文化传播或交流事件有哪些?
        答:印象深刻的重要体育文化传播事件很多,我自己也和这些事件有过千丝万缕的交集,我认为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有标志性事件的阶段:80年代初,当时我还在北广读书,200多人围着看一台14吋的电视,一起为中国女排欢呼。这里面有2/3的人不喜欢体育,但当时从20岁到50岁的人都在看,因为体育是一种出口,成为整个中国的一种释放。1984年奥运会后“振兴中华”的口号振奋了全民,这算是体育文化传播的第一个高潮吧。
        接下来就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后,包括1998年曼谷亚运会、2001年申奥成功、2002年韩日世界杯。那时国人对体育的情绪已经平和了很多,关注体育的所有阶层都更人性化,和世界其他国家对体育的态度更加趋同,摆脱了80年代的思维惯性,不幼稚了。最明显的是足球进军韩日世界杯和中国申奥成功,都是一种完全自发的感受,大家发自内心的喜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韩日世界杯时沈冰的出现,由于那是一届对中国观众而言“没有时差”的世界杯,因此变成了全民关注的新闻事件。在晚上的黄金时段全国观众都看到了这个“不懂足球”的女主持人,在最初的前三天央视接到了各种“骂声”,但第三天晚上的会议上我坚持继续让沈冰主持。到第四天情况开始有了变化,沈冰在阿根廷队被淘汰后真情流露的哭了,这种人性化主持风格感染了很多人,让观众开始觉得“她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这一阶段体育文化的特点是“体育走向老百姓,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第三阶段当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它对于体育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意义同样“不可复制”。因为它是全中国的奥运,不仅仅是北京一个城市的。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奥运会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理念冲突”到现在的“更加怀念”。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会将是典型的英国式的,会和北京奥运会很不同。


        问:请具体谈谈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吧。
        答:北京奥运会包容了所有文化因素,包容性得到了无限放大。其中有最现代的元素,也有30年前思维定式的痕迹。但北京奥运会有很强的执行力,这也是国际奥委会“怀念”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奥运会让中国更加包容,这也是体育文化的一种贡献,中国学会了遵照国际上特定的规矩办事而不仅仅是本国的规矩。我们不妨碍别人,大家可以共同存在、和谐共生。这在二三十年前恐怕没人理解我们能有这样的氛围,但北京奥运会后做到了。媒体的自由度大多了,一些权力的“控制者”们也更加现代化了。比如“两会”的提问更加自由,很多国外记者都惊讶于中国的包容。


        问:谈谈中国的职业体育文化吧,这是您现在从事的工作内容之一。
        答:这方面我们缺失的恐怕比较多,尤其是文化氛围方面要学的太多。在中超、CBA联赛中屡屡出现“京骂”等现象,很多球迷一到球场“上来就骂”,这是一种低俗的现象。其实这在英、美等国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英超球迷几乎从来不骂自己的主队,都是很忠实地维护着;美国老员工篮球联赛NCAA的球迷也是非常忠实,从大一的员工到70岁的老球迷都如此。这也是一种“包容”。球迷与球队的关系是职业体育文化的基础,但我们的职业体育还没有形成这种文化,很难看到忠实的球迷群体。我们的球迷到球场上想看的就是刺激,也没有人来管理和引导球迷,因此他们很松散。
        职业体育文化要求立规矩和执行规矩,尤其是在抵抗腐朽文化方面要有正确的方法,要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和提倡。“京骂”十几年了改不了,归根到底是为什么我们要容忍?文化有时就是一种多数人认可的标准和规矩,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没文化”就是说他做了违反或者不合规矩的事。“京骂”就是这样有损中国职业体育文化发展的现象。为什么在广东的主场就少有类似“京骂”的现象?当然广东队球员可能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北京主场有对马布里的过激言行。但不能否认,广东球迷的包容度更大,形成了相对更好的篮球氛围和篮球文化,球迷不把球场当做完全发泄情绪的场所,可以更平和地对待胜负,不极端。这种“包容”的理念,是我们在联赛运作中需要帮助球迷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