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异地高考需要更大的改革勇气
备受瞩目的“异地高考”改革日前传出新消息: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由多部委联合制定、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已进入实质阶段,将适时发布。“异地考、异地录”或将成为现实。呼吁多年的异地高考政策会有哪些内容?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了解到,新政策或许只是一些原则性要求,具体措施仍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订。
较之数以千万计的进城务工家庭,这实在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时刻。工作与纳税在城市,只因户籍在农村,子女却无法在当地考试升学,无论如何,它都是历史原因遗留下的不公平现实。一句“已进入实质阶段”,表明于观念上达成共识的异地高考改革即将启动。从200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到2009年起,全国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出“异地高考”建议,直至今日教育主管部门表态,异地高考改革终于破茧。
破茧的异地高考如何真正在路上?至少从目前媒体透露的消息来看,它的成效仍系于地方自身的作为程度。“异地高考”新政策可能只是原则性的要求,这一条也许会让许多人稍感遗憾,毕竟,从整体上细化推进当前的异地高考,困难与障碍都是巨大的。而在此前提下,把具体措施的制订权赋予地方,一方面既兼顾到了各地外来人口与教育状况的区别,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由点及面、以带动效应推进整体异地高考改革的实现,最终实现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化。现在的问题只在于:地方都愿意成为异地高考的破冰者吗?
异地高考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只是决心问题,高考户籍上的限制本质上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地方保护主义,类似的种种常识早已经被厘清。正因为如此,可以预见的事实是,将异地高考的具体措施交由地方制订,它同样很可能会衍生出两分化的态度来。对于那些高等教育资源不多,外来流入人口较少的城市,它会成为积极推进者与乐于改革者。此前山东就表示,从2014年开始,将允许非山东户籍考生在山东省参加高考;而那些重点大学云集、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北京、上海等地,可能依旧会成为行动迟缓者,会拿出如此种种理由:放开户籍带来城市膨胀问题、外地和本地考生利益难以协调,等等。
要让更多地方成为异地高考改革的破冰者,很显然,当务之急是推进那些阻力较小地方的改革进度,这既可以保证异地高考改革形成涟漪效应,同时,经由具体的改革举措,也能找寻、发现异地高考改革的难点所在,与具体解决之道,最终为啃下京沪这几块“硬骨头”打下基础。而说到京沪等大城市,异地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除了要为其设置明确的改革时间表外,更需要把异地高考改革与高校招生等其他改革结合起来。好比,倘若高校更以员工的资质和能力来自主录取考生,兼顾区域录取率的相对均衡,所谓的“京沪高考优势”还会存在吗?如果其已不存在,异地高考的改革自可顺利推进。
换而言之,整体来看,异地高考本质上也是牵涉甚广的系统性改革工程,我们别苛求异地高考地方破冰举措生而完美,也别期望毕其功于一役,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从浅层次言之,顶层的异地高考改革设计如何更多地纳入“提供改革动力”的举措?更深层次来观察,异地高考问题始于户籍政策与教育资源的不均,此次由多部委联合制订的异地高考政策,必须更多地关注与着力这些。期待在最终出台的方案中看到如此指向,只有以更大的改革勇气与力度,才能切实剥离掉异地高考之上曾经附着的利益阻力,教育流动的自由才能于大地上真正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