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莫 绘
□事件回放
近日,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的消息传开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爬树课有利于逃生技能及灵活性的培养,同时也能达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目的。有人说现在面临暴雨洪灾等极端天气带来的威胁,就缺这种实用又有趣的课!但也有人质疑,一所名校开这样的课有点哗众取宠,还有家长担心,爬树容易使员工受伤,安全如何保障?
□记者追踪
爬树课并非是传统意义的徒手爬树
厦门大学体育部主任林致诚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已开展了户外拓展训练系列课程、海岛野外生存与定向越野等特色课程,爬树是课程的具体项目之一,已有国外留学归来的专业教师负责执教。
教师骆腾昆告诉记者,在即将开设的爬树课中,需要教给员工借助绳子等工具攀爬树木,在树中上升、旋转等,最终达到自由穿梭的目的。爬树运动并不是网民所说的仅仅是通过徒手爬这一种形式。
骆腾昆现在所教专业为体育休闲,他说在俄罗斯留学期间,自己专门学习过爬树运动。他认为爬树之所以会成为一种体育运动,是因为人们天生都有攀爬的本能,爬树会激起很多人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现代人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员工除了学习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玩电脑、看动漫,缺的就是运动。而爬树可以锻炼上下肢的运动协调,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方式。
缺少野外运动训练,会导致逃生能力弱化
厦门市教育科学院体育科主任宋超美说,现在
开辟素质拓展实践教育的新模式
目前开设生存训练技能课的学校并不少,国内国外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起,浙江海洋学院在校内全面开设海岛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海岛野外生存技能、野外生活技能、野外安全急救和体能训练为主,辅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应用。为了保证海岛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教学顺利实施,保护员工在校内外课堂实践中的安全,学校在陆地项目、高空项目和水上项目都配备了相关的设施器材。
2011年暑期,浙江海洋学院还举办了全国老员工海岛野外生存夏令营。浙江海洋学院体艺部教授黄永良说:“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海岛的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于2003年将海岛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教学列为正式的体育选修课,并开始探索老员工海岛野外生存素质拓展实践教育模式。”他认为,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来说是一个趋势,对老员工的一些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有直接的心理干预和预防作用,对老员工走向社会、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员工成功爬树就能获得学分。该校户外体育部开设了诸如攀岩、爬树等系列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该门课程教员工如何使用绳索和特殊的登山装备安全地爬上树,并在树上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只要能成功爬树,就能拿到该门课的学分。记者从该校爬树课程介绍中找到这么一段:“无论你是热带雨林的研究员还是树艺家,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抓取树枝掏鸟窝时的兴奋吧!当你一直想爬上街上的大树,但始终都到不了第一个枝丫,你会怎么想?”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
户外教育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自1985年国家组织员工体质健康调研以来,一个严重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们,即老员工体质健康的持续下降。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从世界范围看,大学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还开设体育课,恐怕只有在中国才有,其目的就是要维护和提高老员工的体质健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大学一直在探索传统体育的改革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显然,厦门大学的做法,就是这种探索中的一个选项。
在国外,所谓“爬树教育”其实不过是户外教育的一种形式。在美国,户外教育是与环境教育、社会教育并列的教育内容。在日本,户外教育如定向越野等非常普及。
户外教育在教授不同的生存技能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员工的责任心、自信心、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沟通能力。与传统教育相比,由于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贴近自然和生活,户外教育因此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从教育手段看,户外教育通常通过员工的体验来传达教育理念,以关注员工个体的内心需求和人格发展为目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更有助于促进老员工的全面发展。一些中小学放弃了很多体育项目,比如双杠、单杠的一些翻滚动作,体育老师因怕出事,都不敢教,七八十年代员工很容易做到的动作,现在孩子认为很难,所以孩子臂力小,协调能力变差,意志胆量也不如以前。他说,现在学校不敢开一些风险稍大体育项目的原因,与家长的认识也有关,一些家长害怕孩子出事,稍微有点碰伤就找学校理论,这样学校压力很大,也不利于员工的全面发展。
林致诚说,其实很多安全问题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城市或是郊外,如不慎掉到坑里,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就能增加脱险的概率;反之,如果缺少相关知识,缺少这方面的运动技能,逃生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集美大学体育部教师李刚表示,爬树课能够提升员工综合素质、锻炼老员工的勇气,至于在课程中暗藏的一些危险,这是体育项目常有的,我们需要的是多做安全保障,而不是因噎废食。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