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人民日报:淡化金牌说不可取 举国体制支撑佳绩

[发表时间]:2012-08-09     [浏览次数]:

  从1984年许海峰石破天惊的一枪,到保持奖牌榜第一集团的位次,中国逐步走向“体育大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的社会功能不断延伸,人们对举国体制的关注也有了更多的视角。“新时期,我们还要不要金牌?”“金牌总数再多,也不代表国民体育素质好”“得金牌的只是少数,更多的运动员退役后出路狭窄”等疑问随之而来。

  但我们必须了解,举国体制与全民健身并非对立的两面;我们更要看到,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必须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举国体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作用更大而弊端越来越少。

  淡化金牌说不可取

  ■奥运佳绩为整个民族带来“正能量”

  ■争金还要看项目和机遇,不能不计成本

  现代奥运会发展了100多年,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盛事,没有哪个领域的活动可以与之匹敌。当年许海峰石破天惊的一枪,中国女排的扬眉吐气,已经成为国人的共同记忆,升华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时至今日,中国夺得的历届奥运会金牌数已突破200枚。伦敦的赛场上,中国保持在奖牌榜第一集团已没有什么悬念。从关注金牌数量到关注金牌过程,同时,对那些没有拿到金牌或者奖牌的运动员,国人也送上掌声和敬意。国人对奥林匹克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拓展,中国奥运选手为整个民族带来的“正能量”,永远值得珍惜。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是长期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争取在有重大影响的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始终具有鼓舞人心、增强凝聚力的作用,有其他方式难以取代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即使发达国家,也不会放弃对奥运金牌的追求。淡化金牌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奥林匹克运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任何水平的运动员来参加奥运会,目的都是要超越自己,不会不在乎比得是好还是差,公众也会用这个标准看待运动员的表现。1988年,因为奥运会上成绩不佳,有人主张淡化金牌意识,现在金牌拿得多了,要不要继续争金夺银,又有淡化金牌的说法。目睹许多运动员无论比赛成败,赛后热泪不止,他们为自己的付出而感慨动情。如果不是心中有个追求,何能如此!当然,争得金牌还要看具体项目和机遇,不能脱离实际,不计成本或不顾可能性,样样都要争第一。

  佳绩需要体制支撑

  ■仅靠民间支持很难充分利用资源

  ■当积极尝试不同的体育体制并存

  全球顶尖的运动精英齐集奥运,当今赛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怎样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天分和努力,同样取决于运动员背后的体制支撑。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十年功”里,就包含着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制如何建构。

  从探索到强化,举国体制随着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脚步也在不断向前。举国体制意味着对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投入,意味着清晰坚定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走上赛场的运动员都明白,要争取胜利,专注是必须的品质。围绕奥运会这个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举国体制构成了专注的培养体系,收获正是对付出的回报。

  创造佳绩的项目不同,培养竞争者的方式不同,只要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都可以成为一种选择。在中国体育过去几十年历程中,举国体制是实现突破的重要保证,立下了汗马功劳。否认这一历史事实,是对体育界前辈的不尊重。没有这个基础,也难以找到中国体育改革的出发点。

  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佳绩的运动员无不带有举国体制培养的印记。在现实条件下,完全靠社会和个人,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无法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今后一段时间里,应当积极尝试不同的体育体制并存并举,但举国体制依然是支柱。

  事实上,在以奥运会为平台的世界体坛交流中,中国在向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学习,自身也是被学习的对象。日本自2001年后通过了“奖牌倍增战略”计划,核心内容就是构建从少年选手到顶尖运动员的培养路径,并确立了各单项协会在体育医学和科学、信息分析等方面相互支援的体制。其中,“领先一步”的日本体操协会近年来已开始有所收获,培养出了内村航平等世界级好手。

  本届奥运会上眼下战绩不佳的澳大利亚代表团则表示,政府投入不足是主要问题,仅靠民间支持,很难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训练。

  举国体制尚需完善

  ■与全民健身共同支撑国家体育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发展

  举国体制的效率已经被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的社会功能不断延伸、拓展,对举国体制的关注,也就有了更多发展的视角。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体育界和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多有探讨。对举国体制的人力财力投入,是否应该更多地转向全民健身,就是一种观点。

  争得大赛佳绩的确不是体育事业的全部,不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的国家虽然会具有较好的基础,却不会自然成为竞技场上的强者,即便国民体质有了普遍提高,体育意识和行为成为大众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仍然必须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才能具备竞争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的今天,怎样看待举国体制,不是非要和全民健身对立比较,两者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中理应有着相辅相成的结构支撑。至于目前运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当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而非断然否决。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的表现依然振奋人心,不论是否能站上最高领奖台,他们都展现出了中国体育乃至当代中国的形象与气魄。这也依然是由举国体制为主要推动力的成果。如果要讨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作用是否已经可以用其他方式取代,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状况来决定的,水到渠成,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中国要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举国体制依然是基础结构,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远未穷尽。

  而完善举国体制,核心思路应当是“以人为本”,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能够来到奥运赛场,站上领奖台的运动员毕竟是极少数。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用合理的制度安排帮助他们既能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比赛,又能为更长远的未来打好一定基础。伦敦捷报频传之时,举国体制怎样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既要有坚持的信心,也要有改革的决心。

  (本报伦敦8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