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中国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体育与教育本该兼容

[发表时间]:2013-01-11     [浏览次数]:

 

中国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体育与教育本该兼容

作者:刘硕阳 发布时间:2013-01-11 来源: 《人民日报》

     受制于成长体系的短板,运动员要在早期训练阶段就做出今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体育与教育这两条本应互相“交叉支撑”的轨道各自平行发展,都因缺乏对方的必要扶助,出现了结构性问题。由于基础教育的缺失,一些运动员退役后在融入社会时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质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8日,中国男足出征亚洲杯预选赛前造访清华附小。“如果我当年不选择踢球,现在没准也能上清华”。一名队员玩笑里的小感慨,不经意中道出中国体育发展转型中必须面对的大课题。

  在男足队员眼中,为何念书与踢球成为“不可得兼”的选项?受制于成长体系的短板,运动员要在早期训练阶段就做出今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体育与教育这两条本应互相“交叉支撑”的轨道各自平行发展,都因缺乏对方的必要扶助,出现了结构性问题。

  由于基础教育的缺失,一些运动员退役后在融入社会时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从“搓澡”、“卖艺”到“拍卖金牌”,如果说类似令人唏嘘的例子还是个案,体校普遍面临的招生困境,正是运动员长远利益难以周全的现实反映。

  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薄弱,青少年体质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伦敦奥运会后不久,学校运动会取消长跑、员工1000米测验时猝死等新闻又引发新一轮讨论。“偶发”的新闻事件,折射出学校体育长期积弱的恶果。

  这些问题也许可以看作一枚硬币的两面。“体教结合”的呼声映射出体教脱节的现状,而即便是“体教结合”,其着眼点也大多集中在校园能否培养运动员的讨论上,并非治本的源头活水。

  伦敦奥运会上,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4所加州名校,为美国代表团贡献了136名队员。历史上,这4所学校的员工更是夺得了超过400枚奥运金牌。校园不但为美国体育贡献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更将体育精神烙印在一个人价值观成形的重要阶段。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不仅是身体的锻炼,在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运动员如何接受系统教育这个挑战相比,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让体育蕴涵的教育功能真正实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下无疑更为艰巨。

  历尽磨难的中国足球,这两年再推校园计划,其核心,已不在“选拔”而是“普及”。选拔和普及本身并不矛盾。但普及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每个人的身心成长都能渗入体育的健康基因,最终在赛场上脱颖而出者,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之一。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感慨:“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以此观之,让体育之花繁盛在校园,于民族的未来可谓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