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公众热议:教育能否改变命运?

[发表时间]:2013-03-25     [浏览次数]: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改善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其中,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说比例最少的是乌鲁木齐(17.5%),最多的是北京(37.2%);肯定教育改变命运之说群体最少的是北京(45.2%),最多的是贵阳(64.0%)。

  赞成

  命运改不了不能怪教育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多,如偶然的机遇,如一个人的奋斗等。但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打下的基础。有很多人之所以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就是看到很多没受到同样教育的人却过得比他们好,其实很多时候没有看到他们为之付出的奋斗。

  现在,不少人靠拼爹来改变命运,但这并不是教育的错。只要我们有好的教育,很高的能力,即使不靠拼爹也能改变命运。很多时候,我们受到了教育,还没有改变命运,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教育不够,如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等。

  随着社会越来越公平、公正,知识越来越重要,那么教育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改变命运。值得注意的是,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员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远比城市里的孩子少。如果再扩大些,那些有背景、家庭富裕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远大于贫穷家庭的孩子。这其中有经济的原因,但也有我们不公平的社会因素,如我们的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当前的招生对城市里的孩子有利等。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说比例最少的是乌鲁木齐(17.5%),最多的是北京(37.2%);肯定教育改变命运之说群体最少的是北京(45.2%),这其中令人费解的,其实北京的孩子上大学的机会远比其他地方的高。因为有的大学在北京录取率就比其他地方高。是不是正因为高了,他们比其他地方有教育的优势,当其他地方的孩子还在为教育改变命运而努力的时候,他们已经想到了其他,已经在改变命运的其他方面在努力了呢?

  教育改变命运可以为社会带来公平,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让身份改变教育”的状况,那么教育改变命运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身份改变教育比教育改变命运更值得重视。

肖华

        反思

  正话反说的“潜台词”

  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那么什么能够改变命运?“拼爹”改变命运?“潜规则”改变命运?

  或然性的问题被硬塞进必然性的答案,结果就是情绪宣泄大于内心表达。答题者的潜台词不会是奢求于己无关的社会资源,在任何社会里都有人因为自身社会资源的不同而在竞争中具备先天优势。然而,如果公众对部分优势者的“羡慕”畸变为“嫉妒恨”,并且这股排斥力已然在社群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那么需要反思的就不仅仅是公众明辨是非的能力。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话题消耗了公众极大的注意力。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对于教育公平的独特阐述,也使自己掉进了网络的口水仗。实现教育公平,已然不是整理几个数据、喊几句狠话,或是浅尝辄止地对部分地区敲敲边鼓就能解决的当务之急。越来越务实的舆论受众,对于应付了事的形象工程和伤筋动骨的切实改变的判别能力已越来越强。所谓“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与其说是愤世嫉俗之辞,不如说是改革参与者们申辩心语。调皮的时代人自有调皮的时代风格,正话反说、真话假说,其所要表达的其实是对当前现状的不满。

  不相信天花乱坠的数据、不需要云里雾里的术语解读,只看生活里切实发生的故事。改变,或是没改变,其实对于群众而言是最贴近生活而明白不过的事情。不信任而有情绪,有情绪而“不正经”,不正经而调皮。好好的问题不好好回答,好好的话不好好说,明明正浸淫于教育、追求着知识,却偏偏要说“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不了命运”。其明明白白的潜台词是:问题没解决,我很着急。  

宋祖礼

  延伸

  教育不是为了改变命运

  长期以来,中国民众一直笃信“命运”一说,更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改变所谓的“命运”。古代的科举可以改变命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而到了现在,人们更加迷信“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于是让孩子拼命学习,正常上课还不够,各种补习班、奥数班、钢琴班……国家在配置教育资源时,也没有做到兼顾公平,名校与非名校,东部与西部,教育资源和质量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同时,社会在吸纳人才时只看好名校出身的员工。因此,人们更加坚信教育改变命运(改变了少数人的命运),就想成为那些少数人。

  说到底,这是中国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功利心理”在作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即使“天下不知”,也能得到比较好的工作机会,吃穿无虑。通过这个调查报告其实可以看出,公众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教育“减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平等”,而是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增加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教育的灵魂和目标并不在于改变公众的命运,教育的灵魂在于启迪人智,导人向善,增加公民综合素质。一个国家是由无数公民聚合而成,只有公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软实力才能得到提高。如果说上世纪末的“精英教育”是为了改变国家“命运”,牺牲部分人的受教育机会、优先培养一批人才以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那现今就是要在教育普及率很高的情况下,促进教育公平。如果说以前因为教育资源稀缺,很多人通过教育获得“功名利禄”,那现在老员工多如牛毛,改变“命运”不是难如登天?

  这也是中国现今的一个怪状:教育大大发展了,可人们脑子里一些腐朽落后的观念却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博士为什么就不能当老师?老员工为什么就不能种田养猪?怪哉“教育改变命运”!  

蒋辉

    为什么北京人最不相信

  坐享国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居然超过三成的北京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够耐人寻味的。对此,报告认为这不仅是由于西部公众更为淳朴,也折射出首都居民在严峻的教育不公现实中的焦虑。此说并未揭示“焦虑不安”的根本原因。

  有部分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而是认为“权势改变命运”,这集中体现在这几年流行的“拼爹”一说上。同为北京人,且毕业于同一所名校,张三的父亲位居司局级干部,李四的父亲只是一介城市平民,求职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北京乃全国的权力中心,汇聚了众多的机关,集中了各个层级的官员,同时也是央企、国企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路文体精英云集的地方,各种关系层叠交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人的子女即使不读书,也能比一些名校毕业的寒门子弟获得更好的职位,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何况他们从进入幼儿园那刻起,便享受到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先天优势加上后天条件,要想让他们不改变命运也难。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多少农村寒门子弟的信念,可如今,这一信条正受到挑战与质疑。不拼爹,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而北京恰恰是最有“爹”可拼的所在,因而也是最有可能造成教育不公和社会不公的地方。

  北京人最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调查结果,更折射出北京市民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公的焦虑和愤懑。如认识不到这点,调查意义就会打折扣。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相信国家会努力构造一个日益公平公正的社会,到那时,此类调查的结果将会有很大不同了吧。 

王学进

  ■三言两语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教育观不一样。美国人的教育观是通过教育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是一种公民教育。中国人的教育观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目的性和功利性很强。

  ——高伯任

  ●教育和命运没有因果联系,尤其是学校教育。在古代,易经推究演算命运,人家就没把上不上学算进去吗。在我老家,没念过书的人,反而当老板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念过大学的,却在找工作挤占就业机会。

  ——黄陈锋

  ●教育未必能改变命运,但改善一个地区人民愚昧的程度还是可以的。

  ——李青田

        ●教育与财富成就之间的道路已经变得复杂曲折。

  ——光明

  ●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首都居民,是知道并拥有应试教育后对上升通道的公平规则,以及多元结构的明了,所以他们看不出教育能多大程度上改变他们的命运;边远贫困地区的人,应试教育毕竟可以让他们走出大山,通过走进城市获得更好的现实状态。

  ——郭子源

  ●我还是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尤其对于普通民众。

  ——董芒

  ●我所在的小镇正日益失去活力,大量中青年外出打工,孩子们则投身应试教育的系统,起早贪黑,冀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