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与孩子一同成长 80后家长要慢慢悟

[发表时间]:2013-04-09     [浏览次数]:

与孩子一同成长 80后家长

  编者按: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很多人早已为人父、为人母了,他们中不少人的孩子也已经步入小学。那么,为人父母的80后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哪些特点?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会有什么共性的困惑?怎样才能让80后家长跟学校一起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2012年12月,我们请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并约请了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析。

  助力80后家长,和孩子一同成长

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 戴咏芳

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供图:师生活动

       作者简介:戴咏芳,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董事长,中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市首批名董事长,省十届青联委员,市第十一、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市“港城名师”、市课堂教学改革领航董事长等。有多篇文章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80后家长有些不一样

  在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近两年招收的新生中,有不少家长就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这批80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孩子由祖辈抚养的比例较高

  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我们发现,80后家长对孩子照顾相对较少,祖辈肩负了更多的抚养孩子的责任。分析其原因,应该是现代社会的职场工作压力较大,有些人工作单位的距离远等。虽然有的家长在经济上承担着养育孩子的责任,但对孩子的“教育”却跟不上;还有的年轻家长自己的生活起居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事都是由父母来做的,更谈不上照顾、教导孩子了。

  2.80后家长学历层次有所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生的80后独生子女,其父母都是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完成学业。所以,这批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员工家长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据调查问卷显示,有约85%的员工家长的学历在高中到本科之间,很少有初中以下学历的,有些家长还是研究生学历,还有个别家长取得了博士学位。

  3.更加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我们在调查中还随机访问了一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发现他们在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注方面差异很大。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家长,由于经济压力、生活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更关心的是孩子的饱暖问题,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他们也就没什么心理压力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照很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要求得相对较多,但往往是单方面约束孩子,较少互动交流。相比较而言,80后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孩子着想,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为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

  4.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较高

  80后家长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在“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80后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家长对孩子的基本要求是,要能取得本科或硕士学历,也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博士学位,他们的理由是,将来社会的竞争很激烈,没有好的学历很难有好的工作和生活。除了对孩子的学历要求较高之外,80后家长还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

  在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方面,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方面的,只要是家庭条件许可,80后的家长们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根据问卷反映的信息,我们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员工中,约有80%的孩子都上过各种艺术类兴趣班,约有30%的孩子有在校外辅导机构上课的经历。

  80后家长应注意的几个教育误区

  如上所述,80后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不仅如此,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交流,我们还发现80后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有些矛盾心理,容易走入误区。

  教给孩子豁达,但在处理问题时又以自我为中心。80后家长从小过着较为优越的生活,很多事不用自己操心,父母会安排得妥妥当当,有什么好东西都是一个人独享,逐渐形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等到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眼睛里也全是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孩子时,他们会告诉孩子说要豁达、有一颗包容的心,但一遇到事情,特别当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有纠纷时,他们往往又表现出自私、护犊子的一面,他们平时教给孩子的道理在他们那儿又说不通了。

  想让孩子得到锻炼,又怕孩子受挫折。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目中最疼爱的宝贝,80后家长更是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心中的太阳”。但由于80后家长大多缺少生活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受长辈教育方法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更加爱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想着。学校搞活动,家长们都让孩子积极报名,想让孩子得到锻炼,可同时又生怕孩子做不好受挫折;班委竞选,想让孩子参选,却又怕孩子选不上而不高兴,于是想尽办法替孩子争取。

  要求孩子成绩优秀,又怕孩子不快乐。80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在他们的认识中,孩子至少要上大学,希望孩子成绩优秀几乎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他们一方面担心孩子成绩不好,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不快乐,两者间找不到一个平衡点。

  理论知识丰富,却又不付诸于行动。80后家长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他们能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不足,倡导开放、自由,讲究家庭平等的教育环境,特别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对教育信息也比较关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大多不付诸于行动,有的是没有时间;有的是不能坚持实行;还有的是光说不做。

  搭建桥梁,家校共促孩子成长

  根据80后家长这一群体的特点,我们应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策略,用爱心、诚心和热心与家长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架起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建立起和谐的家校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细致的入学活动,让家长产生信任感。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家长把全部的爱给了自己的孩子,当家长把心爱的宝贝交到教师手里的时候,他们的内心该有多么复杂。所以一年级的新生入学活动,公司都是专门抽出一个半天单独进行。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进入教室,跟孩子一起报名,一起体验上学的感受,一起听老师介绍学校的概况;亲眼目睹老师带着孩子参观校园,熟悉校园的布局;听老师介绍自己的教学风格、管理方式以及给家长的建议等。学校的董事长、分管董事长参加新生的入学典礼,让家长们感受到孩子入学的神圣,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举行各种讲座,帮助家长提升育儿经验。80后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足,学校针对这一情况,先后邀请了多位知名教育专家给家长们讲课,丰富他们的教育知识。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教育孩子的先进理念,老师们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家长可以谈出自己的教育经,教师及时总结值得借鉴的教育方法,并提升其隐含的新近理念,帮助家长触类旁通。
利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眼里有其他孩子。家长开放日活动一直是我们向家长展示教育理念、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孩子是否适应学校生活的集中体现。我们举行开放日活动,一方面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也让家长看到其他孩子的表现,自己的孩子很棒,别人家长的孩子也很棒,自己的孩子有不足之处,别人家孩子也会有,从而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优缺点。

  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快乐成长。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轻松快乐的学习,但往往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够这样,于是很多家长内心就很纠结,到底是应该给孩子快乐,还是逼迫孩子学习?而实际上孩子的学习能力本身就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擅长学习。学校为此开设了各种社团,仅音乐方面的就有合唱团、民乐团、铜管乐队、爵士鼓、音乐话剧、民族舞、芭蕾舞等近十种,此外还有体育、美术、语言表演、书法等几十种社团,每个孩子总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加入进去。家长们不用花钱就能够让孩子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


教育孩子,需要我们慢慢悟

徐小良

  儿子出生后,用当时流行的话说,我华丽转身为80后爸爸。然而,回想当时我的状态,感觉很囧,因为除了高兴、兴奋之外,我剩下的就只有紧张,以至于有时连睡觉都睡不踏实。后来,我在网络上查询了相关信息,竟然看到网上有一种称之为“新爸爸恐惧症”的症状表述,我理解其类似于“产后忧郁症”。可见这为人父母的心理准备充分不充分,来不得半点侥幸。我还自忖早有准备了呢。

  回家伺候月子。但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儿子报名字、上户口。我想80后父母都一样,因为所受教育普遍提高,因为个性特点普遍彰显,对于孩子的姓名寄托了太多的心意;然而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我对孩子姓名的寄托比较简单,而我妻子的想法还是稍显个性,最后取名“康妮/尼”:“妮”或“尼”用以区分性别;心意只在“康”上,健康而已。
我们没有在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之间徘徊,选择了母乳喂养,毕竟这对于孩子更有益。只是母乳喂养辛苦了孩他妈,特别是夜里,需定时喂奶,小东西“哇哇哇”的哭声仿佛闹铃一样。而且,从一开始,我们便没注意让孩子养成自个儿安睡的习惯,老得抱他在手上,睡觉时更是如此。虽然怀抱着他是件幸福的事,但是你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将从此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了。

  记得有一次朋友间交流时我说:大概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才发现他的哭声其实也是有不同的,长短、强弱,甚至真假等等,都代表着他不同的需求。父母只有辨别出其中的不同,才能更好地照料这“哇哇哇”的小东西。然后一天天呵护着他从襁褓中成长,他开始翻身,开始爬行,开始行走,开始奔跑;从只会哭闹,到会叫喊,到会表现情绪……他给你惊奇的同时,也给你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世界对于这么个小东西而言,让他好奇与渴望,却也对他处处充满着危险。哪家父母不怕孩子生病,不怕孩子受伤,出意外?平时就怕孩子吃坏了,着凉了,可能的意外都要防范着。他自然还不懂,只有大人们“控制”他的一切。

  在我看来,还是“人之初”的他,大概只懂得完全满足自己,吃、睡、玩。我还记得儿子才十多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懂得表现自己的情绪。比如为了能满足自己好奇性、刺激性的欲望,儿子就喜欢玩些锋利的、尖锐的、热的、会爆的东西,热水瓶更是我儿子的最爱。有时为了得到满足,他会哭,先是假哭,然后真哭,最后哭着求助;最近他又学会了躺地上耍赖。好言哄劝总是无果,于是有一次用腾腾的热气让他知道了热水瓶的厉害。然而,他现在会比划着让你把热水瓶倒空再给他玩。所以我想,在“人之初”时,随着欲望的释放,也就是“人”之规矩教授和订立的开始。

  所以进一步想,孩子们需要的教育,不是为了会做变态的题目,而是能接受最基本的为人、做事的教育,比如良好的礼貌、心理教育,比如安全常识、律法常识、文化常识、科学常识教育,等等。孩子自有学习的天性,那就是模仿。父母为其过滤掉危险,就让他去模仿,去练习,去探索吧。

  儿啊,我现在还谈不上对你如何教育,以后也不知能给你什么样的教育——但愿是好样的。80后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我想这才开始答卷。而我们对自己的角色适应了吗?需要的准备工作,我们都做好了吗?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现供职于苏州古吴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