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1983年,罗大佑创作歌曲《未来的主人翁》,没想一语成谶。2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童年被电子产品裹挟和侵占,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六一”将至,记者在各大商场柜台看到,本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销量直线上升,不少父母将其作为孩子的节日礼物。迅速普及的新科技给孩子带来新奇体验,但同时也将不少孩子框在了那块小小的屏幕里,远离自然、生活与想象力,使人担忧这样的一代能否成为担当未来的主人翁?
“电子儿童”沉溺虚拟世界
中国儿童中心等机构曾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其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平时儿童放学后,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平均可达到1小时。对比之下,12.45%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到寒暑假这一比例激增到61.4%。”
记者从南京儿童医院了解到,近3年来,到医院就诊的小胖墩比过去高出30%,小胖墩中九成都是爱吃和爱玩电子产品的“宅童”,他们中大多内向、不爱与人交流。来自省人民医院眼科的统计表明,平时迷恋电子产品的儿童近视和斜视的比率是热爱户外运动的儿童的4倍。
省级机关公务员王云的孩子今年6岁,对手机、IPAD里的游戏很是精通,“从幼儿园回家以后就坐在屏幕前,对着自己喜欢的视频或游戏,头也不抬,这样玩了有一年多,前段时间幼儿园体检说视力下降了。”
过度迷恋电子产品,直接影响儿童的视力和运动能力,不仅如此,儿童心理也因此深受其害。“4岁的女童一天要玩IPAD4-5个小时,一旦有人将她手中的IPAD夺走, 她就会大发雷霆甚至行为异常。经诊断,她患上了IPAD成瘾症,被禁止接触IPAD后,她甚至出现了‘戒断症状’,表现为出汗、震颤、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东南大学中大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马根山说,如果这个女童不及时接受治疗,将在11岁前“病入膏肓”。
童年该感知有温度的世界
“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脑,没有IPAD,但可以——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追在别人后面踩别人的影子;下雨打伞时转伞看水珠飞出去;屏住呼吸,跟伙伴比赛憋气看谁憋的时间长……”“六一”节,这篇帖子在微信朋友圈里被广泛转载。
“这些天真的玩乐里,是孩子们对自然与人文的最初体悟:质朴、拙趣、好奇、伙伴、恶作剧,全是最童真的美好回忆。”省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沈美华感慨说,“电子产品偷走了儿童的时间,童真、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成为了被动的机器人。”
沉溺虚拟世界,极大戕害孩子直接感知有温度的质感世界的能力。“长时间‘宅’在家中玩电脑游戏的孩子,社交技能往往迅速滑坡,总是面无表情、心不在焉,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团省委少工委部长王慧说。
“这是一个世界性时代话题,不仅仅是中国孩子,全球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童年正被电子产品蚕食。”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说,“缺失自然与人文的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影响他的心智成熟以及与人的交往能力,严重的甚至会脱离现实生活。”
让童年张开诗意的翅膀
“对于9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特别需要培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能力,这一时期的儿童需要认识一个全面的世界。”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董事长戚韵东说,“他们需要形象地认知世界,比如与人交往时,他们需要看到交往对象的表情,观察他(她)的动作,甚至闻他(她)的气味。这种交往是视觉、触觉、嗅觉等相互感知的结果,这种现实世界的体验对培养儿童交往的能力非常重要。”
王慧告诉记者,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曾提出孩子在10岁以前应做的32件事情——在河边草地上打滚、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这些,都是与自然对话中抒发童年时期最可贵的想象力。
连云港市东海县实验小学分校可以说是一所浸润在诗香里的校园,在这里“写诗”是一种流行。该校董事长杨静告诉记者:“童诗是孩子生命里最纯真的吟唱,老师要启发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留住生命中的幻想和诗意,这样的童年注定影响他们一生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