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留学“起跑线”提前利弊几何

[发表时间]:2013-07-29     [浏览次数]:

是“教育投入”还是“盲目跟风”?是“躲避高考压力”还是“利于未来就业”?

留学“起跑线”提前利弊几何

一名家长带着孩子在某国际教育展上咨询留学事宜

资料图片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高考一结束,一些考生和家长就开始启动“第二志愿”——出国留学。近日,记者从多家中介了解到,前来咨询的高中毕业生明显增多。每年六七月,被业内看作是世界名校集中招收中国“学苗”的黄金月份,而一些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也希望通过出国留学获得更好的前途。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39.96万人,与2011年出国留学人数相比增长了17.65%。而来自多方面的分析表明,今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将突破40万人。其中,高中毕业甚至更早就出国留学的群体不断增加,尤为引人关注。

  出国读大学日渐升温

  还没放暑假,就职于北京某媒体的王女士就已经开始为孩子安排暑期游学的行程了。在王女士看来,娴熟的外语与国际化视野一定会为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增色,“虽然出国游学花销很大,但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投入是值得的”。

  《2012美国开放门户报告》显示,2011至2012年度,被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员工数量从157558人增加到194029人,增加了23%。而且,中国留美员工数量的增长突出体现在本科阶段,2012年赴美就读本科的中国职工人数增长率达31%,已经接近留美研究生人数。

  北京某知名中介机构留学美国项目副总监乔美华对留学“起跑线提前”这一新趋势感受最直接。她告诉记者,2005至2006学年,中国仅有65名中员工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2010至2011学年,已有6725名中国员工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职工源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成绩中等偏下但家境富裕的员工,在国内学业失利以后转而选择留学。而现在职工源则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方面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也加入留学行列,另一方面在国内难以入读一流大学的普通员工,也寄希望于通过努力进入国外名校。

  参加“洋高考”的人数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趋势。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8省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至2008年度,约7000名内地员工到香港参加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占香港考场总人数的95%以上。次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达到1.5万人。

  记者还发现,留学热已不再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专利”。今年3月,一家中介机构在广西南宁举行2013年全球留学春季招生展,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50多所院校参加了展会,场面同样火爆。南宁的赵先生告诉记者,身边有不少同事送子女出国,自己也考虑让正在读初三的儿子到国外上高中。

  即使在遥远的新疆库尔勒,人们依然能感受到这股加入全球教育浪潮的热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董事长邱成国告诉记者,从2007年至今,华山中学共有近70名中员工到澳大利亚、美国、瑞典等国家留学。

  “出国热”有深刻背景

  谈起留学原因,女儿已经到德国上大学的涂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关系,他接触过很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朋友,他们突出的个人能力和眼界视野,坚定了他送女儿出国留学的决心。他认为,中国大学扩招之后,高等教育质量没有同步增长,很多员工在大学里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一天到晚混日子,相反国外大学宽进严出,对教学质量要求很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避免高考压力”、“希望进入世界名校”、“喜欢国外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有利于未来就业”等是家长和员工选择留学的主要原因。但是记者也发现,在看似主动选择的背后,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因素在推波助澜。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满生告诉记者,当前的“出国热”有着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都出现过类似现象。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出现了“出国热”的现象。

  以留学澳大利亚为例,大学一年学费和生活费需要人民币20多万元,4年下来总共100万元左右。对于中国大城市的很多家庭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因此,家长通常会根据国内和国外上大学付出的成本和预期的回报来进行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市场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全球性的教育商业化,很多国外高校将教育作为出口的重要方面。开始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为主,近年来美国也开始认识到要吸收这种资源,开始对中国市场开放。能收取三倍的学费,又不用管毕业生的出路,大学何乐而不为?”周满生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2007年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对大学的拨款减少,在这一背景下,不少美国高校纷纷实行国际化战略,把目光瞄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新兴国家的员工。从2008年到2012年,该校本科国际员工从800多人迅速增加到2500多人。

  事实上,瞄准出国留学这块巨大蛋糕的不仅是国外高校,也有国内的中介机构,甚至学校。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赵女士说,自打孩子初二去美国参加“游学”项目回来,就一直闹着要出国读书。“他动不动就拿国内的环境、人的素质和美国比较,一百个不满意,和他谈出国读书的利和弊,就是不听,仿佛美国就是人间天堂。”

  对于这种半旅游性质的短期出国,有些家长看得很透,“一天上千人民币堆着、什么都不用自己操心的生活, 当然是天堂。但是游学和真正的留学并不一样,报着天堂梦义无返顾地去,最后往往没有好结果”。

  如果说家长对“游学”、“夏令营”产生的后果尚能理性对待,那么对于当前一些公办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举办的国际班往往难敌诱惑。“直通美国名校”、“提前修读学分”、“全英文授课,不出国门的留学”,这样的宣传语吸引了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

  据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多数重点高中都开办了国际部或国际班。在广西,自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附中开设第一个高中国际班开始,两年时间已有8所学校开办了国际班。东北师大附中在东北三省成为首家开设国际文凭课程(IB)的学校。以美国大学为目标的PGA高中国际课程,则与北京、上海、四川、河南、山东等十几个省市的多所重点中学有合作。

  家长黄女士告诉记者,“国际班以教授国外课程、准备‘洋高考’为重点,所学内容与普通班很不一样,一旦选择,就很难再回到国内升学的轨道上来。不过既能享受重点中学的优质环境,又能让孩子尽早接触国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虽然一年近10万元价格不菲,但比起高中出国,无论成本还是风险都小得多。”

  “洋高考”催生“洋应试”

  “到底孩子适不适合出国?出去该学什么专业?”北京某中介机构的英国留学资深顾问郑萍说,这是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的确,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的出国留学,家长最怕的就是付出得不到回报。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玩游戏,最好就不要让他过早出国,出去以后没人约束肯定不行。”郑萍说,他们经常用这个例子给家长解释怎么判断孩子的“自控能力”。但是,不少家长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往往一句“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就带过了。

  在专业和学校选择上,情况也不容乐观。PGA高中国际课程项目总监助理沈宇告诉记者,该课程从高一开始就会为员工提供一对一的规划辅导,希望帮助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但是家长往往更期待上名校。

  墨尔本大学驻中国首席代表珊妮·陈曾遇到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形,一位来咨询的家长直接要求大学帮自己的孩子选专业。“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大多数家长最多看看排名,或者专业的热门程度,对孩子想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几乎一无所知。”

  其实,许多家长也有自己的困惑。一方面对国外教育缺乏了解,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另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的信息。随着员工和家长留学意愿与日剧增,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培训和高中的合作办学项目、国际班等信息扑面而来。

  “因为信息不对称,绝大多数家长甚至高中都很难了解IB、A-LEVEL等课程到底有何不同,”长期从事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工作的陈晴坦言,目前这种国际班处于一种缺乏监管的状态。“就拿上课来说,有些学校并不能提供真正与国外对接的环境,而是中国老师先把课上一遍,再教员工这些知识点对应的英语单词,成了专攻‘洋高考’的‘洋应试’,对员工适应国外学习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记者调查发现,在留学准备过程中,与身心准备、自理能力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条件相比,家长和孩子更多把精力放在选择学校、参加考试等硬指标上。

  沈宇告诉记者:“家长和员工最关心的就是能否申请到理想的学校。常听家长抱怨,如果是高考,还能参考周围亲戚朋友的经验,但因为是出国留学,参照的案例不多,所以会因为不了解而感到惶恐。”

  采访中,记者遇到替孩子到中介咨询的张先生,他略显无奈地说:“孩子高中就这么多时间,要完成国内的高中会考,要强化英语、参加考试、选学校、提交申请材料,只能先顾眼前,我能帮他做的都做了,其他就看他自己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交往机会的增多,选择出国读大学本无可厚非,但是建议父母和孩子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把出国留学作为长远发展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加以理性对待,切忌盲目跟风、仓促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