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儿唠嗑。”还记得春晚小品《钟点工》里宋丹丹的经典台词吗?如今成都人又出了新花样——陪玩、陪练。
新华社8月7日的报道中称,“成都全民健身场地中,小球馆最火,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场馆在节假日中常是供不应求。打球的人中,花钱买陪玩、找陪练的人越来越多,卖技术、陪人玩体育的职业成为热门行当。”
见此消息,既喜悦又担忧。
先说前者。喜悦的原因有三。
其一,能用一项或多项体育特长挣钱养活自己,或者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着实是一件美事。体育成为谋生的手段,呼吁了很多年,也努力了很多年,如今被称为“热门行当”的陪练、陪玩的全新职业出现,值得扩散。设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体育消费”更早一些,需求更多一些,是不是能有更多的退役运动员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这个职业越来越成熟,会不会让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爸爸妈妈,在给孩子报舞蹈班、英语班、美术班……的时候,选择一项或两项运动项目作为“必修课”,说不定,“体育技能”会为孩子将来的职业选择多开辟出一条路。
其二,有陪练的需求,证明普通百姓对健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已远远不满足于“会”,还要求“精”。从文章中可以看到,有这种陪练需求的不仅是高尔夫、网球这种相对小众的项目,连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这种大众项目都出现了极为专业的陪练或者教练。尽管有的项目消费不算低,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大众对这种“体育消费”的热情。
其三,陪练作为职业出现在百姓身边,对于目前活跃在健身人群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是很好的补充。尽管各地各级社体指导员越来越多,但是,大多社体指导员都是“一对多”的服务,难免有人吃不饱,有人却吃不下。而陪练可以“一对一”,根据个体需求,制定专属的训练计划或陪练进度。
好处如此多,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首先,这种体育消费的价格谁来定?是二人协商,还是行内规则,一旦出现纠纷,谁来给个说法?其次,如果陪玩、陪练时产生受伤等情况,又由谁来“埋单”?“买卖双方”是否针对这些问题事先进行过协商?是否签订合同?该合同是否生效?
……
当然,目前的种种问号还只是问号,并未发生,不过未雨绸缪,也并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