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高考英语改革不需要太多情绪化宣泄

[发表时间]:2013-10-25     [浏览次数]:

高考英语改革不需要太多情绪化宣泄

  这几天,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充斥电视电脑和手机屏幕,众多议论中也夹杂着不少个人情绪化的宣泄。比如,有许多评论说,放眼全世界,还找不到哪个国家能将英语放到超过母语教育的地位之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如此重视英语云云。事实上,这类说法也有夜郎自大、诉诸个人感觉之嫌。

  英语热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韩国也都在持续升温。今年3月,日本自民党汇总的教育改革第一次提案内容包括,以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为目标,大学入学和毕业需要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一定成绩。最近,从日本文部省获悉,关于目前作为非正式科目开展教学的小学英语的开课时间,已基本决定将从目前的小学五年级提前到小学三年级(中新网1023日)。和中国一样,日本人也是应试英语盛行——靠死记硬背学英语,考试过后便忘得一干二净。

  韩国也有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按照韩国“2014年度高考体制改革方案,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更大了,和语文、数学、探求这三门课并列,有学者仔细比较了中韩高考的英语试卷,认为韩国高考英语的难度远大于中国高考。(《广州日报》1023日)

  公开讨论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是哑巴英语。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这实质上是在拿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能力,来否定英语的读写能力。当前偏重读写能力的应试中,英语教学更重视语法和读写,听说的地位自然很低。

  前段时间,上海外国语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不会超过5%。笔者注意到,这个结果也被很多人拿过来批判英语教学,认为这是国内英语教学的失败。事实上,这个调研也有值得质疑之处,一方面,它只涉及英语听说,并没有包含读写译;另一方面,调查涉及受众太广,毕业生的工作一旦跟英语无关,自然做不到用外语流利表达。如果限制在一部分群体内做调研,如研究生、外企等,或仅限于读写能力的调查,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笔者了解,研究生教育偏重读写能力,能够读懂英文参考文献、会用英语写论文和翻译相关资料即可。不可否认,在媒体扩音器的传播下,不超过5%”的劣势就被彻底放大了。

  笔者认为,高考改革并不是对过往实践及经验的全部否定。似乎,每一次改革都变成公众借机对应试教育进行鞭挞和批判,甚至成为个人情感的宣泄。事实上,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通过枯燥的记忆积累的知识是发挥创造性的前提。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进行的研究表明,要成为某方面真正的专家,需要大约一万小时的学习和实践;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异类》一书中也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毋庸置疑,优秀和卓越的人才背后都是枯燥地重复,刻苦努力地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