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获得体验,体验改变行为
-----由某老员工自我经历而引发的思考
陈建华
(南京工业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结合某老员工结合管理心理学课程学习后思索和感悟,阐述了老员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某种刺激后会获得深刻体验,这种体验常常会改变一个人行为。由此联想到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教育契机,善于运用情境,开展好体验式教育活动。
关键词:老员工;刺激;体验;行为
笔者在给本科生讲授“管理心理学”的过程中,曾布置过课外作业,要求员工结合课程的学习,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回顾自身所经历的故事,其中一位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学习的员工作业引起了我兴趣与思考。他介绍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涯过程中遇到三次有着深刻印象的刺激,获得了其前所未有心理体验,促使其内心彻底反省,最后落实于行动之中,实现了学习生涯两次跨越:从专科升至本科,又从本科考取了一所省内著名高校研究生。
他在作业中这样描述:在高考成绩公布当天,得知成绩没有达到本科线后,就独自在书房发呆,却无意中听到父母在另一房间里低声说话,这一番对话对他刺激很大。爸爸说,“这次孩子真不争气,只考这么一点分数,看来上本科没戏了,不知是否愿意再复读一年,争取明年考上本科,因为专科学历后劲不足,就业时也没竞争力”。妈妈说,“这次高考对孩子打击已够大了,还是先让他上个专科吧,或许孩子后面会懂事、会争气,如果果真在学习上有后劲的话,按照现行教育的政策还有专科升到本科机会,假如复读呢,万一明年再考不好,真担心把孩子逼疯”。听到对话,他心里感觉真不是味道,突然间感觉做错了事似的,没考好,还让父母去操心和担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回忆在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由于自身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平时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每天靠父母提醒和督促,确实存在“要我学”心理。在难受了几天后,也就没当一回事,只是在极度消极、沉闷的心态之中等到了录取某高校专科。
可就在新生报到时却又遇到了更让他刺激的一幕,记得在新生报到现场,高年级老员工青年志愿者正热情地接待着新生,当接待他的一位志愿者得知其录取专科时,随即告诉他该高校专科不设在校本部上课,将被安排在校外办学点,一所距离学校有一站多路的江浦职高(注:因高校连续扩招,员工宿舍、学习场所不足,许多高校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要他耐心地在旁边的接待处等待,到时会集中用车送去。可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看看那些上本科的新生在办完入学手续后,高高兴兴地拎着行装往宿舍走,而自己还要在炎热的高温下焦急地等待,这对自己又一次刺激,内心感到很不公平。
紧接着对他第三次刺激是,在入学不久的一个周末,他回了一次家,在返校的公交车上,当车经过校本部时,售票员面对着他连说了几遍“某某大学到了请下车”,可他没有下车之意,结果被那一位售票员瞪了个大白眼。他忙解释到下站(职校)下,此时,售票员不屑一顾地瞟了一眼说:“真是的,不是**大学的员工穿什么**大学校服呀!”哦,原来因为他身穿**大学标志的校服,售票员误为他要在这下,生怕他坐过了站。当时,他被那无意中对专科生的偏见刺激得浑身直发抖。
正是短短的二个月多,经历了三次刺激,对他后来学习生活影响很大,他冷静地回顾了在高中阶段学习生活,造成成绩不好原因,不就是因为主观上不努力、无目标所造成的呀!假如在中学阶段学习自觉些,少玩电脑游戏,假如有努力考上本科的目标,不就不被别人看不起了,也不会被安排在职校办学点上课,更不会上父母担心、难过!在后来两年学习生活中,他把遇到的刺激所带来的心理体验,化为努力学习动力,暗暗下定了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他顺利地从专科升到了本科,在进入本科学习后,看到校园里不少同学不怎么努力,心想,或许他们读本科来得比自己容易,体会不会那么深刻。而现在自己花的代价比别人高,除了自己精神上、心理上所受到压力很大,还从时间上看,需要五年才能取得本科文凭。根据管理心理学中公平理论观点,投入多了必须产出亦多,否则,从经济角度分析就不公平呀!而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改变,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改变自己行为。于是,暗暗地为自己确定了争取考上研究生目标,并落实到平时学习之中。
后来我得知,他本科毕业时又一次实现了目标,顺利地考上省内一所著名高校研究生。那位员工能用发生在自身上的真实故事,说明一个人受到了某种刺激,会获得各种心理体验,有时甚至是产生了心理上失调,如果采取积极思维方式,对失败正确归因,并努力改变过去不良行为,就会减少这种认知心理失调。笔者无不为员工写出这样好的作业而拍案叫绝!
再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为什么许多从事员工工作同志深感员工工作难度加大,平时一学期教育成效往往被一个假期抵消掉,甚至出现极端的一种现象:5+2=0,即一周员工在学校接受5天的教育,被2天离开学校,接触社会后抵消掉,使得教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其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平时的教育脱离了客观实际,往往用理想化、封闭式教育,或者是一种纯粹的认知式教育模式,这与开放式和信息化时代的实际不相适应。笔者认为,教育不能离开生活,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不能为教育而教育,而是把教育设置于一种情境之中,让员工在一种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你说我听的单向式教育模式,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于生活之中。
目前老员工大多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们往往没有接触社会,从校门到校门,在校也是“三点一线式”生活,独生子女没有更多的艰苦生活体验,他们在良好教育环境下成长,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体验不到受到挫折的心理反映,心理上较脆弱,团队意识不够,感恩意识淡薄,人际沟通意识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严重,体会不到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使他们的行为能够正确,光靠知识的传授不够,要以更新的方式去研究和探讨员工工作,期望教育工作者通过这样的案例,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启示,要善于巧用各种刺激,注意引起员工的心理体验,从而通过改变个体行为,达到培养人目的。
笔者由此联想到在老员工中开展体验式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体验式教育是在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活动,它指教育者在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产生丰富联想和领悟,在思想上、情感上和心理上逐步形成认识,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体验的“体”意指实践,“验”意是经验、感受收获。体验教育就是个体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体验作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不是以单纯语言、文字、符号的逻辑转换为主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以图景转换为主的图景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不是知识累加性,而是在受教育者的大脑中发生着其生活阅历、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转换活动。体验就是提供一种背景,个体可据此解释特定的信息。在美国,一些学校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职业日”,在“职业日”那天,校方请了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工作,走进校园的有律师、拍卖师、营销员、消防队员、警察、运动员、作家等等。孩子们学到的并不是什么职业能赚多少钱,而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另外,美国每年4月22日为“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家长们可带年满6至16岁的孩子去上班,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职业,从小体验到任何一个岗位都是社会所必需的,都是值得尊重。通过体验式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通过体验式教育活动组织和教育引导,让员工乐于去参与,在参与中获得教育,从而真正使教育者的正确的主张内化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教育的长效。
【作者简介】陈建华(1962-),男,江苏如东人,娱乐网站白菜网站大全体育部党总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教学与理论研究和体育文化研究。
电子信箱:cjh@njtech.edu.cn,电话: 13851851739
联系地址:南京市新模范路5号 娱乐网站白菜网站大全体育部 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