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胡金波=走进学习的夏天

[发表时间]:2014-02-15     [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13年3月1日,本报刊发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题为《自觉拥抱学习的春天》的文章,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学习”是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干部潜能的重要指标。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本报摘要刊发胡金波副厅长在2013年度分管处室“创建学习型处室、争当学习型个人”总结会上的讲话,以此倡导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单位(部门)建设,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走进学习的夏天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 胡金波

  2013年,我们“拥抱学习的春天”,以快乐学习的心态,沐浴一路春风,提高了学习能力;以善于学习的智慧,播撒一片春光,提增了工作绩效;以淡定学习的追求,获得一园春色,提升了人生境界。

  春去夏来,今年我们将“走进学习的夏天”,期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对夏天最突出的感觉是炎热,然而夏天却是花果成熟的季节。我们“走进学习的夏天”,若要“安享果实成熟的乐趣和快意”,就应时刻不忘“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努力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上下功夫、见成效。

  在勤于“博学”上下功夫、见成效。我们常说:教育工作博大精深,教育工作者应博学多才,做好教育工作要博采众长。这里所说的“博”与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博观是学习的基础,约取是提高的关键。我们之所以在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谈问题浅尝辄止,想办法思路不阔,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欠广博、欠精深,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习近平同志谈到博学时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博从何来?博靠兴趣,无兴趣难以博学;博需苦功,无苦功难近博学;博善约取,无约取难成博学。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和晋级过程等方面作了5年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科学家中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是以博学取胜的通才。“博”是教育人之“弓”,“专”是教育人之“箭”。只博不专,弓便无用;只专不博,箭飞不远;既博又专,弓张箭飞,才能准确中的。作为一名有作为的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如虎添翼,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勇于“审问”上下功夫、见成效。学问学问,一学二问。问是点燃知识之火的燧石,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问”始于“疑”,无“疑”则无“问”,先“疑”而后“问”。宋人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几个处室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键在于大家较好地坚持了“三问”。一问“我是谁”。明白了我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明白了我是一名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公务员,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明白了我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公务员,应成为“一个肩膀担负员工的今天,一个肩膀担负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人”。二问“为了谁”。即“为了员工”“为了员工的成长”。因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一方池塘”,滋润员工的自然成长;点燃“一束火焰”,促进员工自己成长;敲打“一块燧石”,推动员工自由成长;推开“一扇大门”,实现员工自觉成长。三问“依靠谁”。时刻不忘提高质量必须依靠教师,“一名好教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时刻不忘办好学校必须依靠董事长,“一名好董事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时刻不忘办好教育必须依靠教育家,“一批教育家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长于“慎思”上下功夫、见实效。只有学思结合,才能获取真知。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明人薛瑄指出:“学不进,率由于因循”。学问没有长进,大多因为死守前人的结论,而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勤于思考。就如爱因斯坦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慎思归根到底是基于哲学思维的理性思考。中外名人无不强调“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哲学既能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又能让人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学习哲学,能让人看事明明白白,不被假象、表象所惑;做事清清楚楚,不会糊里糊涂走弯路,不明不白跑错道。谱写中国教育梦江苏教育的美好篇章,就是要善于慎思,坚持唯物论,做到“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辩证法,做到“交换、比较、反复”。唯有如此,才能见微知著、获取真知,举一反三、形成灼见。

  在善于“明辨”上下功夫、见实效。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辩的关键是明辨,否则“博学”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明辨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既需要具有“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的情怀,也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视野。例如,“择校热”的问题说到底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科学发展来解决,关键在于真正地办好每一所学校、选配好每一位董事长。“负担重”的问题说到底是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来解决,关键在于真正地教育好每一名员工、成就好每一名教师。教育工作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博”在立足全面发展、“大”在服务全体员工、“精”在优化教育全程、“深”在呵护个性成长。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要博学多才,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博”览群书、“学”而不厌、“多”闻阙疑、“才”高气清,才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好教育工作之所以要博采众长,是因为好的教育工作一定是“博”弈犹贤、“采”及葑菲、“众”擎易举、“长”袖善舞。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有贴近群众才可亲,只有服务成长才可爱,只有有教无类才可敬,只有因材施教才可佩,只有规范办学才可畏。

  在乐于“笃行”上下功夫、见成效。“笃行”的实质就是“知行合一”。“笃行”是“善读书,而不惟书”的基本要求,不但有普遍性的意义,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意义。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今天,看一名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水平高不高,既要看他读书多不多,更要看“笃行”能力强不强。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笃行”出真知的道理。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毛泽东是位善读书者,他读有字之书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实属罕见。但他更注重读无字之书。这本无字之书是中国社会现状及未来,读无字之书可从他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得到证实。乐于“笃行”,就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来说,就是要读好谱写中国教育梦江苏教育美好篇章的“无字之书”,自觉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说出简洁明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群众之话”,拿出直面问题、解决矛盾、敢于担当的“治本之法”,取得可评可说、可圈可点、可歌可赞的“不菲之绩”。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终极的价值”,就是人们“以某种方式献身于”此的价值,它是作为人们“献身的目标”,“作为崇拜、景慕和热爱的对象”而被人们“热诚地追求”。我们“走进学习的夏天”,心里有“献身的目标”,怀揣着“热诚的追求”,既不忘“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还牢记“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打下“流长则难竭,柢深则难朽”的基础,取得“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