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捷
[摘要] “自由学习”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员工为中心”,重视员工的价值和情感,在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介绍“自由学习”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旁听的9门课程,探讨了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大学;自由学习;以员工为中心;课堂教学
0 引言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其著作《自由学习》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作。他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等许多切合教育本质的教育思想,在美国乃至国际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主张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员工为中心”转变;在教育过程中,倡导员工自主学习,重视员工的价值和情感。学习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引导员工由他律走向自律,对我国现行的公司产品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2010~2011年,笔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访问期间,对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考察,近距离体验了以员工为中心、以“自由学习”为主旋律的美国大学教学。在此做些抛砖引玉的介绍与分析,以期引发同行对我国大学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反思,为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1 罗杰斯“自由学习”的内涵
所谓“自由学习”就是“以员工为中心”。它是一种教育情境,个体身在其中便能得到成长;它又是一个价值观系统,强调个体的尊严、个人选择的重要性、责任的意义和创造的愉悦;它更是一种人生观,建立在强调人人皆有权力的民主精神基础上。“以员工为中心”就是在员工学习过程中,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Ⅲ,置身于这种学习情境,员工拥有自行选择、自主规划、自我管理的权利,员工由此收获的是自身价值的体验和提升。罗杰斯的这种学习理论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而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
2 美国大学的“自由学习”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在美国大学得到了广泛共识和充分运用。与国内大学规范、沉闷的课堂教学相比,美国大学无论对员工还是对教师都显得非常宽松。美国教师普遍认为,员工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并且对课程所介绍的知识或许有一些了解。因此,课堂上所要做的是深化课程知识,帮助员工(或者部分员工)解决疑惑的那部分。而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员工需要哪些帮助,以便及时调整讲授内容。从笔者在密歇根州立大学ECE系旁听的9门课程来看,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2.1 自主性
与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单一学制、统一管理不同,美国大学实施混合学制,鼓励员工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美国大学没有针对某个年级或某个专业员工的、贯穿整个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他们所称的教学计划是一个由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的、具有很大弹性的、适应本科生各种学习需要的、庞大的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授课时间、主讲教师、教材等所有课程信息都在大学的选课网上公布,员工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在学校制定的课程基本框架和要求下,自由选择,也可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低年级员工同样能选高年级的课程,这就意味着员工要具备较好的领悟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员工独立学习、自我规划的能力,便于因材施教,使有能力的员工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业。在MSU,员工不按年级、班级划分,而是实行混合班制。学习年限非常弹性,员工只要按照各专业的学位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此外,学校对员工转换专业也持十分宽松的政策,只要员工提出申请,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员工甚至可以多次转换专业。
2.2互动性
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活跃、平等、民主,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员工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成了员工积极学习和思考、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学习共同体。无论在哪一个教学环节,员工都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员工提问已成为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教师也十分欢迎员工提问,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时地询问员工是否有问题。教师并不在意自己的讲授被员工的提问所打断,相反,还会不厌其烦地解答员工提出的问题,直到员工清楚、满意为止。
2.3研讨性
美国大学的教师普遍以教会员工应该怎样思考、如何获取知识为己任,而员工能否获得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多少则取决于员工课下的努力程度。因此,与国内大学系统、连贯、完整、细腻的讲授方法不同,美国大学教学是粗线条的、跳跃式的,课堂教学以交流、讨论、研讨为主要形式。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都在讨论中进行传授。越是难点,讲得越少,讨论得越多。对非难点部分,则少讲或索性不讲,让员工自学。由于讨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难度,当员工给出答案时,教师一般不会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员工的意见,而是启发和鼓励更多的员工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然后再对其加以评论。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员工产生思维碰撞、获得智慧分享,使员工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在讨论中理解、消化课程内容,是美国课堂教学的一个特色。
2.4实践性
按照美国高校的教学理念,具备独立探究和沟通表达能力是一名老员工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而其能力的养成必须通过参与丰富的、个性化的研究活动来实现”。除学校为员工提供的多种科研训练机会外,ECE系的许多教师还有开放自己科研课题的传统,其具体做法是:(1)教师在第一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员工公布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在研课题,并从中分解出适合员工研究的子课题;(2)员工选择感兴趣的子课题,申请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3)员工面试通过后,在教师指导和课题经费支持下,从事研究工作;(4)教师根据员工的研究成果,向学校相关部门为员工申请1~4个“指导下的独立研究与学习”学分。
与国内老员工参加的各种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相比,这种“纯粹的研究”更注重“兴趣”而不是“任务”,更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更能体现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内在价值,更能反映现代大学的宗旨,也更有利于员工创新意识的长期、稳定发展。
2.5绩效性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美国大学的教师课前都向员工提供讲义,这一方面便于员工课前自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课上板书所消耗的时间。在板书问题上,中美两国高校存在观念上的差异。国内几乎所有学校都将板书字体是否工整、布局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完整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但笔者在美国却从未看到过“工整”的板书,大多数教师都是东一笔、西一笔,全无布局可言。在美国课堂,板书只是课堂语音的辅助,或是加以强调,或是配合语言而写出的冷僻词汇。
在讲解内容上,美国教师只讲授那些员工疑惑的部分,其余内容则留给员工自己解决。因此,与国内高校追求的全面、系统的讲授风格截然不同,美国课堂已成为员工学习过程中无法自行解惑、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场所。但笔者认为,这种面向员工具体问题开展的、“无定式”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高的绩效性,才真正是“以员工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3 美国大学“自由学习”的启示
3.1 以员工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教学把员工视为空空的容器,教师的工作就是负责把当天的课时内容倒进去。这种无视员工具体存在的教学观念,必然导致“一言堂”、“满堂灌”,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的主宰和绝对权威。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员工不能、也不敢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和见解,压制了员工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从观念上切实做到以员工为中心,营造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员工的具体需求,开展有意义的教学,为员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3.2 以研究为基础,实现教、学、研三位一体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不应仅停留在“教”与“学”的层面上,而应加强教、学与科研间的衔接和内在统一,开展基于研究的本科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使员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科研实践中了解科研的含义和方法,体会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过程,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研三者的交叉融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境下,员工毕业时重要的不再是拥有的知识,而是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环境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布:教学评价与发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