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健康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发表时间]:2014-08-02     [浏览次数]:

健康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随着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创造日益增加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健康水平却在逐渐下降,“亚健康”、“过劳死”等字眼不断跳入我们的视野。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事例大多发生在一些中青年高级知识分子身上,纵然巨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这些悲剧的原因之一,但这也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知识分子们的健康指数在不断下降。高校负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在培养老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他们身体健康的关注。而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无疑在担负这一重要任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老员工的培养目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近年来,一些学者已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但究其本质离不开“健康体育”。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中,首先需要探讨“健康体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对大学体育教学价值目标作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健康体育”提出浅显的构想。

一、“健康体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一)   “健康体育”的理论基础

    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人文为本,健康第一”、“在体育锻炼中品位健康向上的高质量生活”等新观点,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体育”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今天,“健康”一词已不仅仅是指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界定,在其章程序言中是这样表述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即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这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即高校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正是培养拥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老员工。

(二)“健康体育”的现实意义

    一项对高校员工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员工身高普遍增高,肥胖员工的数量急剧增加,但体能普遍下降。部分员工经常感觉身体乏力,上课不能集中精神,易打瞌睡,偶有失眠,睡眠质量不高,易焦躁、发怒,害怕与人相处等现象明显。经调查,35%的老员工平均每周的运动时间不到2小时,甚至一部分同学从没有踏入过体育场。50%的员工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注重营养就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与体育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因而根本无法认识到健康体育的必要性。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何应对将来复杂的工作。由此可见,实现“健康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其深刻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二、“健康体育”的价值内涵

     所谓“健康体育”,主要是从增进“健康”这一价值目标出发,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增强员工的体质,更要注重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故高校体育教学应从传统的增强体质、培养技能模式向健身模式转移,把培养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融为一体,实现健康教育和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将体育精神融入人的素质培养中。其价值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员工体质,提高体育技能。强健的体魄是“健康体育”的首要内涵,也是最基本的内涵。当代老员工身体素质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体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通过各种体育技能的教学,使员工拥有强健的体魄,及掌握各种自我训练的方法,是“健康教育”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二)促进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一般人对体育训练的功能理解都停留在强身健体,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功能。高负荷、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意志和毅力的磨练,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员工的忍耐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代老员工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需要富有竞争意识,能承受各种压力的人,用体育精神来激发人的拼搏精神已成为一种强烈的社会需求。

(三)提高员工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大多数的体育项目都需要多人的参与和协作,体育精神的内涵也在于“参与”,而不在于“获胜”,着眼于“团结协作”,而不提倡独立。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这对员工将来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很好的参与竞争与合作是大有帮助的。

三、实现 “健康体育”的构想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健康体育”对高校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将这一理念切实融入到教学改革中,还需要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无论在教学思想、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过于传统,学校、教师、员工三方主体对体育教学没有形成共同的意识,以致于体育教学形同虚设,丝毫没有发挥促进健康的作用。现从学校、教师、员工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学校不够重视,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场所,对某学科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开设体育课完全是出于学科开设必要性的考虑,对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上严重不足。学校在对教师的要求和体育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上也不如其他学科规范。体育教学多是室外教学,场地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教学的开展,更不利于一些休闲体育项目,如员工感兴趣的轮滑、游泳、高尔夫、舞蹈等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场地有限,员工开展课外运动的积极性也大大减弱。

2、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层次不一致。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学校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的户外性使得体育教学组织难度加大,而员工又倾向于喜欢自由活动,对老师安排的课程教学兴趣并不是很大,这也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体育教师虽是体育专业出身,但我国传统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多地强调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忽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自身的体育理论知识尚且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对体育理论教学只占用了很少的时间,大多数体育教学中,老师只起着示范作用,员工“依葫芦画瓢”,无法真正理解运动项目的内在原理,这对掌握其本质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个人单独开展体育锻炼。

3、员工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不大,缺乏体育意识。由于高校体育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竞技体育教育模式上,而员工经过十几年的体育课,对这些早已厌烦,高校体育课程不加以改革,员工的兴趣是难以提升。另外,员工普遍缺乏体育意识,由于老师极少灌输新的体育理念,如“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也极少介绍体育健身功能,更没有在教学中融入“健康体育”的内涵,,使员工对体育的了解是少之又少。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践行“健康体育”的构想

    鉴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接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真正实现“健康体育”,笔者拟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树立“健康体育”理念,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

   “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理念,事实上都要求体育教学做到寓教于乐,达到身心长久的健康,其本质即为“健康体育”,所以首先要让员工树立“健康体育”的理念,这需要通过传播体育文化和培养体育精神来实现。首先,教师要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在言传身教中帮助员工树立“健康体育”的理念。其次,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员工体育精神的培养,如团结、拼搏、竞争、协作等精神,使老员工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在学校、教师、员工之间形成三位一体模式,达成共同的“健康体育”意识

(1)首先,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员工身心的健康,而不仅仅是满足课程开设必要性。因此,学校在开设体育课程项目上,重心应从“技能达标”转移到“健康达标”,多开设一些员工感兴趣的休闲体育项目,如游泳、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轮滑等,既促进身心健康,又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如游泳馆、体育馆、健身房、球类活动室的建设。再次,学校要适当地开展一些体育竞赛,积极鼓励员工参加,进一步实现“全校健身”的目标。

(2)教师首先自身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健康体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引入一些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事例,阐述其原理,并传授员工一些基本的体育保健知识,引导员工探索体育项目的健康性,让员工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运动,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成绩达标,而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每学期末,首先对各种体育项目进行介绍,将授课内容的决定权交给员工,针对大部分员工感兴趣的项目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自身示范讲解,也可以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在员工和教师的互动选择中更好的开展“健康体育”教学。

(3)员工要进一步加强对“健康体育”的认识。员工要抛弃那种体育课可有可无的观念,要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一项积极有益的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依然在前进中探索,但体育的真谛是永远不会变的。注重员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倡“健康体育”,才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和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谭受清.娱乐体育导程[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58-65.

[2]杨钢,席海龙,马菊霞.大学体育教育的新理念-休闲教育[J].职业圈, 2007, (18).

[3]徐勤萍,李全志.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成果与不足概述[J].湖北体育科技, 2007, (7).

[4]纠延红.高校体育改革的现状和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3).

[5]封小青.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