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多年历程的新中国体育,已攀上了竞技体育的高峰,正努力开拓大众体育的“蓝海”,未来的发力点何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坐标,呼应时代的潮流?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清晰的脉络、明确的目标。通过对体育产业的全方位战略部署,重构体育发展模式。中国体育,正迎来一场意义深刻、影响深远的变革。
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和需求看,体育产业发展链条长、辐射效应广,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属于不折不扣的绿色产业、健康消费。
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消费升级空间广阔。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可以为大众提供形式丰富、层次多样的健身休闲、娱乐社交选择,为生活增添更多福祉。
从体育事业和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看,仅以金牌来评价我国体育发展的成就,已远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也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结构性短板亟待转型升级。
毋庸讳言,和诸多社会领域的改革相比,体育改革已显滞后。近年来虽然改革的呼声渐高,但在具体项目、具体赛事中,依然遇到了不少困难,缺少政策依据和指引。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意见》的出台,可谓大刀阔斧,正当其时。
比如,指出了职业联赛、职业体育发展的方向,“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进职业联赛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市场主体作用。”
明确了体育场馆的经营理念,“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
对于屡遭诟病的项目管理中心和行业协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问题,《意见》也给出了解决思路,“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可以说,凡是当前体育领域的改革难点、焦点,在这份《意见》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而归根结底,这些举措的目的,都在于通过改革促进体育消费,使体育产业的活力充分涌流,大众的体育空间充分释放,以此实现体育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改革催生体育的红利,发展成果由大众共享。让体育回归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将长久受益。